桑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特加入中国朋友圈,大西方撕开裂 [复制链接]

1#
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外交新进展:沙特加入中国“朋友圈”

今年下半年是美国盟友关系集体下降的时期。在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利益的种种霸凌下,美国盟友集团出现了诸多间隙,这其中与美国关系恶化的最快的,正是沙特。

由于美国的无端人权问题指责、损害沙特利益的石油增产要求,以及美国总统拜登对沙特的公开侮辱,沙特下半年和美国的关系很僵,反而带领欧佩克加组织和俄罗斯谈了石油减产协议。在美国多次要求沙特停止减产无果之后,美沙盟友关系彻底走入低谷。

与之相对的是,在共同利益驱动下,中国与沙特的关系正节节攀升。

沙特方面目前已经证实,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将于12月9日在沙特召开,届时多数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亲临参会,还有消息人士对外透露,中国领导人会在12月7日抵达沙特,并出席9日的峰会。但中国外交部仍未证实这一消息。

不过此前中国外长王毅曾明确承诺,中国会将沙特置于“外交全局的优先位置”。对中阿峰会这样的重要事件,中国必然重视。而且这场会议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的外交规格不可能太低。

另有沙特外交官对路透社透露,若是中国领导人访问沙特,将得到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年访沙时的同规格待遇。这将和拜登的尴尬访问形成鲜明对比。

沙特方面之所以用特朗普来作比较,是因为美沙关系的巅峰期,就在特朗普时期。当前掌控沙特的王室家族萨勒曼家族和特朗普家族的关系非常好,特朗普访问沙特时受到了最高规格接待,还和沙特谈成了两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军火贸易。

用特朗普来类比中沙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外交礼遇,意味着沙特的最高礼节换人了,沙特现在与中国关系已经超越美国,拜登访问沙特时不但没有得到类似的高规格礼遇,还闹得非常尴尬,双方领导人见面甚至连手都没有握上。

透露消息的外交人士还告诉路透社,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会在这场会议上将签署几十分合作相关协议。其中涉及的方面有汽车、武器、旅游等阿拉伯国家新兴产业。沙特希望借此摆脱社会经济对石油的单纯依赖,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多元化的沙特,以应对石油枯竭以后的日子。

这也是诸多阿拉伯国家愿意参与会议的最重要原因。中国能在这场会议中给阿拉伯国家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与美国,能带给阿拉伯的截然不同

沙特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在沙特和美国亲密的时期,美国将沙特视作对中东国家的限制器。美国允许沙特和亲美的阿拉伯诸国赚取石油利益,允许阿拉伯国家保留落后的君主制,但不允许这些国家用赚到的石油利益,发展多元化经济。

因为一个繁荣、强大的阿拉伯国家联合体,不符合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希望中东是类似经济殖民地的存在,听西方的话,提供稳定的能源,并且可控。之前的石油危机中,阿拉伯各国已经表现出高度不可控性,美国不希望他们握着石油阀门的同时,还握着经济阀门,所以一直利用与沙特的盟友关系,限制中东各国发展。

这才是外界长期感觉中东石油土豪像地主家傻儿子一样的根本原因。这些白袍政治家不是不知道发展的好,也不是安于石油红利,是真没什么发展渠道。不管亲美不亲美,经济多元化的可能性都被美国联合盟友堵死了。

之前美国也有方法安抚沙特等国,就是允许他们用赚来的钱搞搞奇观,吸引旅游经济,或者投资信托基金,让钱以美元的形式回到西方经济体系中继续运转,而阿拉伯国家只需要坐着吃利息。

但随着近年经济不振,以及疫情导致旅游业衰落,阿拉伯国家发现西方这套经济运转体系并不完全保险。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境外资产迅速被冻结,并可能被挪用,让阿拉伯国家意识到了西方信誉的问题,发展多元化的自主经济就成了最要紧的事。

恰好中东地区位于中国“一带一路”海陆经济带的交汇处,联通三州两洋,地缘政治价值非常重要,中国愿意在该地区进行大量投资,给阿拉伯人分享自己的经济改革经验,帮助阿拉伯人建设属于自己的自主经济体系,以维持“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供应链安全,充分挖掘整个经济带的经济潜力。

这也是这场峰会中要讨论的最重要事项之一。如果中阿双方顺利达成共识,备受瞩目的中阿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会落槌定音,中阿命运共同体概念也将被构筑起来。沙特将带领阿拉伯国家正式加入中国的“朋友圈”。未来中阿之间单一的石油贸易状况会得到改变,基建、制造业、新能源等全新的合作交流领域会得到长足发展。

当然,阿拉伯人民也会回赠中国最宝贵的礼物——能源安全。中阿峰会上,沙特作为中国的最大石油供应国,可能会同中国深化磋商本币结算石油机制,让双方的能源贸易脱离美元,进一步保证两国的贸易和能源安全,避免今年的欧洲能源悲剧在两国身上再演。

西方对这一切进展的表现得非常酸。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中东业务主管卡迈勒告诉路透社,美国仍然是海湾国家的首选合作伙伴,沙特加强与中国关系有风险,可能导致沙特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分裂。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奥尔特曼则宣称:“与美国的关系相比,(沙特)与中国的关系,无论是复杂性和亲密性,都相差甚远。”

但不管西方怎么酸,事实就摆在这里。限制沙特发展的是美国;没有任何证据就指控沙特领导人参与谋杀的也是美国;在媒体面前侮辱沙特是“贱民国家”的更是拜登本人。是美国自己一手把美沙关系搞臭了,如今对中沙关系进展酸,也改变不了美国作恶的事实。

西方“大裂口”打开,联盟趋于分裂

与其酸沙特的外交进展,美国不如看看自己身边的盟友为啥都在离自己越来越远。

在本月月初马克龙前往美国兴师问罪的行程中,美国人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欧洲盟友对美国的不满。再加上中东盟友的转向,美国面临的是一个逐渐孤立化的环境。美国应该意识到,当大多数人都反对自己时,问题往往就出在自己身上。

俄乌冲突升级之后,欧洲对于美国和盟友关系的发展一直都有两种看法。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跨大西洋派一致认为,美欧合作应对乌克兰危机体现了“跨大西洋”政治的团结坚不可摧,“大西方统一战线”正日渐稳固,以往美欧的贸易战并没有影响美欧关系的核心。

而以马克龙和朔尔茨为代表的欧洲独立派则一致认为,围绕着贸易补贴的欧美竞争恰恰证明,欧美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密。在美国的贸易战影响下,大西洋的距离似乎在变得越来越宽。这些政治家主张有限度地维持对美关系,在保证欧洲独立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合作。

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两种思想在欧洲激烈碰撞,但最终以马克龙访美为句号,形成了新的对美基调。

11月4日,连最坚定支持美国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改变了她的态度。她在布鲁日欧洲学院进行了一场演讲,批评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通胀削减法案》,称这一法案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和市场封闭,并分裂全球供应链。她表示,与美国进行代价高昂的贸易战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冯德莱恩还表示支持欧洲进行贸易反制措施。她警告说,为了能够与美国政府补贴的绿色产业竞争,欧盟必须“采取行动”,并加强对本国公司的国家援助。这等同于是在说,如果美国人要和欧洲打贸易战,欧洲就必须打。而且欧洲现在就要做好打贸易战的准备,随时提防美国人搞偷袭。

冯德莱恩的转向标志着跨大西洋政治的阶段性失败。冯德莱恩算是半个美国人,以前只要美欧之间还存在转机,她都会找到理由避免影响美欧团结。此次冯德莱恩指责美国,说明她也压不住美欧之间最后的遮羞布,承认了事情在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这也意味着美欧“大裂口”彻底打开,美国与盟友间的分裂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与欧美关系日渐疏远所同步的,是欧洲人愈发积累的怨气。

拜登把盟友逼急了,美欧或“离婚”

年底的欧洲形势并不好,能源危机并没有因为贸易危机的产生而消失,反而加倍折磨着欧洲各国。

欧洲人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便美国人增加了天然气供应量,欧洲还是要深度体验能源危机中的冬天。因为来自美国的能源价格是往年的3到4倍,而欧洲政府的预算和老百姓手中的工资都是有限的。即使美国人供应了充足的能源,欧洲人还是必须出于经济原因,削减自己的能源开支。

根据德国官方的规定,德国公共建筑和办公室内的最高最高温度不得超过19℃,走廊这种主要是站立和行走的场所,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6℃;法国政府也在日前推出了涉及公共部门、交通出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全国节能计划;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有自己版本的类似计划。

然而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哪怕是24度到19度的变化,很多德国政府成员都直呼受不了。11月25日的时候,德国《明镜周刊》就报道了实施节能措施后,一些国会议员公开抱怨大厦降温可能给议员及工作人员带来健康风险;另一些议员则努力尝试在工作场合用各种方式取暖,大大增加了国会大厦的消防安全风险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对欧洲来说,更糟糕的情况还在后头。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预测,今年因为能源危机而在欧洲各地造成的老年人额外死亡人数可能会超过10万人。而且这场能源危机不会在明年结束,可能会持续很多年,欧洲人未来数年内,可能都要这么精打细算地烧美国高价气。

而十二月俄油限价政策下来以后,欧洲的石油可能也要来这么一波窘境。俄罗斯目前已经声明不接受欧盟的限价政策,这意味着欧盟必须完全停止进口俄油。但欧盟对石油的刚需并没有减少,于是欧盟很可能需要扩大进口美国和中东石油,或者从印度和土耳其手中加价购买政治更加正确的二手俄油。

限价只针对俄油,但是石油本身并没有打着标签,二手油很可能和二手气一样,收割走欧洲的大批外汇,而美国也可能复刻天然气政策,再给欧洲盟友上一课。

整个欧洲现在都憋着一股火气,急需一个发泄点。欧洲政客们自然不希望选民把火气发泄到自己身上,所以一致反对美国反而成为了欧洲政界共识。

当地时间12月4日,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就呼吁,欧盟应该在未来几个月就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

之前朗格并不是坚定抵制派,还计划在5日和美国举行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受到了马克龙访美成果,以及欧洲社会压力影响,他在4日突然宣布,不再期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转而向WTO状告美国,希望国际社会介入解决。

这其中马克龙的访美成果绝对是推动欧洲强硬对抗美国的最主要因素。在马克龙访美的几天里,美国表现得瞻前顾后,首鼠两端。先是在11月30日拒绝向马克龙妥协,又在1日的首脑会晤后口头承诺“作出微调”,让欧洲企业更容易参与补贴,转头又在2日收回了口头承诺,宣称拜登政府“没有相关计划”。

早些时候,梅德韦杰夫曾经评论美欧的贸易关系,将其比作婚姻。而在美国这个“大男子主义”的经济欺骗之下,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婚姻”可能会结束。如今看来,这真是个绝妙的比喻。

这个比喻不止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所有盟友。在美国一步步撕下自己面罩的时候,美国联盟的“离婚”已经在进行时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