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开始出现剧变,美苏争霸接近尾声,尤其是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下被拖垮,分崩离析。
这样一来,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马上出现了真空,给了中东沙特国家极大的喘息与发展空间。
在中东国家中,尤以伊拉克发展的风头最盛,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所促成:
1.伊拉克在80年代初迎来了领导人萨达姆。
2.美国扶持伊拉克对抗伊朗,寄希望于伊拉克能够帮助美国稳定在中东的战略利益。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美国这一手“以狼驱虎”的算盘最后落空了,萨达姆竟然在年8月2日突然对科威特发起突然袭击,并占领了科威特。
一时之间,不仅美国的利益受损,连整个中东的战略布局都遭逢突变,伊拉克一下成为举世之敌。
面对国际社会的口诛笔伐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萨达姆是如何应对危局的呢?
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矛盾不可调和
在两伊战争时期,老美不惜余力地扶持伊拉克美金、军备、情报、技术,甚至直接的军事力量以对抗中东头号反美国家伊朗。
当时的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伊拉克崛起得如此之快。
美国扶持伊拉克,主要是寄希望于萨达姆政府能够在日后的对外政策中,亲近美国,向美国利益倾斜。
加上当时伊朗在中东的势头如日中天,美国不愿意亲自淌入中东这趟浑水,所以才制订了“以狼驱虎”的战略,通过扶持伊拉克对抗、削弱伊朗的国家实力与在中东的影响力,直到伊朗最后没有与美国利益对抗。
同时,削弱伊朗之后,美国仍旧不愿意看到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出现真空,所以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扶持的伊拉克会从感情上倒向自己,只要帮助伊拉克成为一个亲美的中东霸主,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与利益将会牢不可破。
有一说一,在美国的扶持下,早期的两伊战争形势乃至整个中东局势,确实在向着美国利好的趋势发展。
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伊朗被伊拉克拖得渐渐疲弱,落入欧美的封锁圈,同时伊拉克逐步战胜伊朗,代替伊朗成为新的中东霸主。
但是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看出了萨达姆是个野心家,却低估了萨达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胃口。
两伊战争结束后,萨达姆逐渐尝到了胜利所带来的甜头。权欲的膨胀,很快将之变成了对霸权的追求。
在中东扫视一圈感觉无人能敌之后,萨达姆开始想要做中东的霸主。
而且他的野心很大,他将要做的这个霸主是甩脱美国掌控的中东真正的霸主,能够联合中东国家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盟主。
但是萨达姆想要做这个霸主肯定是有困难的,第一个就是经济上不去,第二个则是有美国和周边国家掣肘着伊拉克的石油经济,其中周边国家主要以科威特和沙特国家为主,并且首当其冲的就是科威特。
有意思的是,在两伊战争时期,沙特国家与科威特作为反对伊朗的一方,前后可谓给予了伊拉克不小的支援,光是低息贷款就超过亿美元。
但是两伊战争结束伊拉克回过头来,却打算翻脸不认账,还开始想方设法找科威特和沙特国家的麻烦,这主要是由伊拉克的发展与战略重心所引起的。
两伊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可谓穷到叮当响,作为野心家的萨达姆一心想实现弯道超车,尽快把伊拉克的经济与国力搞上去,使之早日成为中东的经济重心。
但是面对这番宏图大计,战争期间欠下的科威特与沙特的近亿美元的巨款一下成为了头号的拦路虎。
按照当时伊拉克与沙特和科威特签下的贷款协议,一旦战争结束,伊拉克就要每年按期偿还本息,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
战后的伊拉克本来就没有钱,仅存的财政收入还想着用于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如果还要拿出来偿还债务,那将是经济复苏财政中的一大部分,那等到伊拉克经济腾飞起来,恐怕萨达姆中东霸主的美梦早就吹了。
所以,当此之时的萨达姆决定兵行险招,那就是翻脸不认账,实行拖字诀。
为了拖欠沙特与科威特的亿美元债务,在某次“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周年纪念会议”上,萨达姆甚至直接向沙特的代表国家,约旦的国王侯赛因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提出,取消伊拉克欠下的科威特和沙特的亿美元债务。
由于要求无礼过分,加上萨达姆提出这一说法时态度倨傲,所以穆巴拉克和侯赛因当场就否决了。
萨达姆自然不寄希望于对方会同意自己这一无礼要求,而是想要借此实行拖字诀而已。
在萨达姆的预想里,只要给他一定的时间,他就能够借助自己的铁腕手段、非凡的政治能力和伊拉克新盛的石油经济,在中东其他国家反应过来之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东霸主。
但是萨达姆没有预料到的是在亿美元的外债之后,竟然又跳出了第二条拦路虎——科威特。
在当时的伊拉克,石油经济被寄予厚望,甚至说它是萨达姆实现自己霸主野心的源动力也不为过。但是在伊拉克发展石油经济的过程中,科威特却出其不意地阻断了伊拉克的财路。
由于伊拉克在石油开采技术、产量、出口渠道、国际能源贸易等多方面存在技术与经验欠缺,导致科威特的石油开采对外贸易量剧增后,整个国际石油价格开始下跌,大大挫减了伊拉克的石油经济。
伊拉克曾要求过科威特放低石油开采量与出口速度以重振国际石油价格,为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的友谊作出适当让步与妥协。但是萨达姆没想到,他这一要求当即被科威特王室否决。
前有亿美元的债务压得伊拉克喘不过气来,后有科威特断伊拉克命脉与财路,一心想做中东霸主且政治野心极度膨胀的萨达姆,气急败坏之下终于作出了一个看起来一劳永逸的决定——入侵科威特。
在萨达姆的预想中,既然科威特不给自己退路与希望,那么只要攻占了科威特,石油、黄金、土地,包括外债和弯道超车,啥都有了。
换另一个政治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科威特战争打响,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萨达姆要对科威特发动战争,为了师出有名,打的就是“科威特曾是伊拉克国土”这张牌。
有意思的是,直到伊拉克的十万大军进攻科威特之前,美国白宫和科威特都错估了形势,以为伊拉克陈兵科威特边境,只是为债务和石油经济打出的军事牌,它更倾向于是威胁性的,而不是进攻性与实质性的。
就在伊拉克陈兵10万,坦克辆,重炮门,准备进攻科威特的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还专门给布什做了军事汇报工作,但是并没有引起布什的注意。
当时的布什依旧认为,伊拉克不会完全不顾及美国利益攻打科威特,还说“局势微妙且不明朗”,还需要再观察看看。
没想到的是年8月2日,伊拉克就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翻了科威特仅有的2万军队,赶跑了科威特王室,占领了整个科威特。
直到这时候布什才大梦初醒,开始召集幕僚和军方将领紧急研究应变之道。
显然,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希望伊拉克崛起,但又不希望伊拉克崛起得太快,更害怕快到脱离美国控制的程度。
当时萨达姆剑指科威特的战略意图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旦其完全控制科威特,那么伊拉克将会在极短时间内借助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开采技术、贸易渠道和黄金、美金储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东霸主。
到时候有了实力,且在中东扩大影响力站稳脚跟的伊拉克,就再不是美国能够掌控的了。
这对美国来说,将会是极其可怕的战略布局失控,整个美国利益都将受到威胁,甚至直接掀翻美国的国际霸主地位。
美国绝不想在即将实现的一超多强的蓝图中,突然又跳出一个强劲的对手,所以白宫作出的第一反应是——政治上谴责、压迫伊拉克,军事上威胁、示威伊拉克。
尽管曾经是穿一条裤子的盟友,但是转眼之间就变成了即将刀兵相向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再次在美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追求最强有力的制裁手段,白宫一开始就做好了军事打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准备。
像这样的军事打击,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员的美国自然希望得到安理会的授权,由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和美国派出联合国军打击伊拉克最名正言顺。
但是,会议时安理会认为是否真的攻打伊拉克还存在缓冲余地,这个余地主要建立在看萨达姆是否愿意听从安理会的调和与让其无条件撤军的决议。
当时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同时也是国际上有影响、有声誉和实力的大国,决定派出外交部长钱其琛亲往伊拉克与萨达姆谈一遍,争取能够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让这出国际闹剧在和平中结束。
年11月6日,钱其琛的专机抵达中东开罗,在这里美国国务卿贝克提出,希望在钱其琛游说中东各国领导人和萨达姆之前,和他见一次面。
见面时,贝克单刀直入地提出,美国高度重视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成员和本身在中东的影响力。
因此,愿意在中方游说期间,延缓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替换成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伊拉克形式压力。
但是,一旦游说不成功,希望最后中国不要阻拦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进行军事干预的决议。
同时,贝克还直截了当表示,即使联合国不授权,美国及其盟友也会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到时候这种打击,很难做到局部打击。
在各方殷切期盼下,钱其琛临危受命,在中东各国听取各国领导人的意见与想法后,于年11月12日,在巴格达萨达姆的办公地点见到了萨达姆。
值得一提的是,萨达姆当时并不在他的总统住所办公,而是搬到了一个极其隐秘的地方,连钱其琛在见他之前,也是兜兜转转又换了一次车,才在某个隐藏地点见到了萨达姆。
这说明,在美国的制造的紧张压力之下,萨达姆确实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
钱其琛与萨达姆简单寒暄后,直接开门见山表示,中方此次是本着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息事宁人而来,如今中东形势紧张,中国对此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