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中国考古联合队逐渐走进埃及、巴基斯坦和伊朗……
年10月
中国考古队走进埃及,正式签署了中国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11月初,中国考古队开始联合埃及方面进行卢克索考古工作。
年11月1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了首次赴伊朗考古出征仪式。中国科大与伊朗内沙布尔大学将合作开展“伊朗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拉扎维呼罗珊省Borj遗址联合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
年11月2日
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进驻了巴基斯坦的阿托克地区,即将对该地区的巴哈塔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中国考古打出了组合拳!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考古的这些组合拳,除了有配合“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计划之外,更是表明了中国考古界的主导思维终于脱离了封闭而走向了开放,也表明了中国考古进入了全球视野的新格局。伊朗和巴基斯坦是中东文明向东亚地区传播或迁徙的路上通道,对这些地区的考古,将可能会进一步发现揭示文明传播的规律。
据悉,至年1月,我国文物援外和联合考古项目已在周边国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项目链,历史古迹保护修复覆盖6个国家、8个项目,联合考古合作已覆盖12个国家、15个项目。
早前,研究夏商周的专家们已放弃了夏朝必须在中国境内的预定思维,即不再画地为牢,不否定夏朝有可能在目前的中国国境之外。今年三月,笃信埃夏一体论的一行十二人对古埃及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易华研究员也参加了这次旅行团。中国考古界已经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10月10日,易华研究员应邀为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世界之安阳——中国文明形成与创新》的精彩报告。
易华研究员对殷墟商代文化的六大特征进行阐述,即制陶业新发展、青铜铸造、文字系统、大墓及人牲、战车和石刻。他认为这六大特征中,有五项是外来因素或是受到外来因素(中东)影响的结果,他提出:
白陶和原始瓷应该是商代东亚创造发明;青铜冶铸和马车制作技术肯定源自西方,但殷墟青铜冶铸规模和马车制作技术后来居上甚至登峰造极;盛行于殷墟的大墓殉人在埃及和西亚均不再流行,殷墟石雕艺术精品在东亚史无前例却常于西亚北非;文字先见于牛肩胛骨;上古埃及两河流域均流行印章文化,不仅流行过滚印,亦盛行各种戳印;中国印章始见于殷墟贞人墓葬,殷墟印章出土可作为东亚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证据。他提出纵向从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寻找中国文化特征,横向从青铜时代文化探求人类或欧亚文化共性,明确中国三代文化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考古联合队走向世界,正如其所言,“在更宏观的时空框架下,阐述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来源与形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新思路。”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的一部分。
年11月,社科院考古所赴埃及考察孟图神庙遗址。(高伟摄/社科院考古所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