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万物简史如今的中东,也会来一场三十
TUhjnbcbe - 2024/8/15 2:36:00

除了抢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外,欧洲17世纪初期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战争,人们分别组成“福音派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大打出手。三十年后,筋疲力尽的欧洲人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在初步建立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同时,还建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和约规定罗马天主教和新教的路德教及加尔文教合法共存,而在各诸侯国内部,统治者必须尊重臣民享有的自由改信其他宗教的权利,如果统治者自己改信其他宗教,不能强加给臣民。

如今在中东地区,随着叙利亚和巴格达等世俗民族国家的坍塌,各方的冲突越来越呈现出宗教战争的特点,这会是一场中东版的三十年战争吗?等各方偃旗息鼓时,中东的政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基辛格在其《世界秩序》一书中谈及中东未来的秩序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曾是阿拉伯国家民族主义的灯塔,但正在丧失重构为统一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国家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东做出的领土安排将来日无多。

在基辛格看来,叙利亚、伊拉克以及周边地区的冲突是一个不祥新趋势的象征:国家分裂为不同部落和教派单元,其中有一些分布在现存边界两边,彼此或你死我活地拼杀,或受到相互竞争的外部派别的操纵,除了实力至上法则之外不遵守任何共同规则。

与西方公众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同,对叙利亚境内的绝大多数交战者而言,这不是一场独裁者与民主力量之间的冲突,而是叙利亚境内互相角逐的各教派和各自在这一地区的后台之间的冲突。区域大国源源不断地向其支持的教派输送武器和金钱,并提供后勤支援。沙特阿拉伯和海湾诸国支持逊尼派团伙,伊朗则通过真主党支持阿萨德。

在伊拉克,此前逊尼派主导的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的垮台,带来的不是对民主的追求,而是复仇。不同派别把各自信仰的宗教形式转化为自治单元,为了报复而相互厮杀。

在利比亚,推翻卡扎菲产生的实际结果,是抹掉了带有国家统治色彩的所有痕迹。彼此争斗的不同教派和部落除了曾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外,没有共同历史。不同部落和地区为了确保自治或称雄一方,纷纷通过不受约束的民兵武装自己。的黎波里的临时政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但它实际控制的地方只限于城市。极端团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卡扎菲弹药库里的武器武装自己后把“圣战”扩大到邻国。

目前在大中东进行的冲突既是宗教性的,也是地缘政治性的。由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某种程度上还有埃及和土耳其组成的逊尼派集团,与一个由什叶派伊朗领导的集团对峙。逊尼派阵营分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支持反抗阿萨德和马利基的起义。后者则支持阿萨德控制的叙利亚部分、马利基控制的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黎巴嫩真主党民兵和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组织。

叙利亚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版图正在重新组合。叙利亚的库尔德人在沿土耳其边界一带建立了一个自治区,日后有可能与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自治区合并。德鲁兹派和基督徒社团担心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对待少数族裔的一幕在叙利亚重演,准备成立自己的自治区域。“伊斯兰国”的“圣战者”试图在已被其攻占的叙利亚和伊拉克西部地区建立一个哈里发政权。无论是大马士革还是巴格达均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当超过一个国家的政府失去对本国全境的管辖之日,也是地区秩序自身开始走向解体之时。现在,不受任何政府管辖或处于“圣战”的地区贯穿整个伊斯兰世界,波及利比亚、埃及、也门、加沙地区、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马里、苏丹和索马里。

基辛格指出,在这一真空投下的阴影中,中东陷入了一场类似欧洲前威斯特伐利亚宗教战争的对抗,但规模超过了后者。在一个自杀式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时代,人们必须把滑向泛地区教派冲突的现象视为对世界稳定的威胁。如果有一个可行的区域或国际安全体系,也许本来可以避免或至少遏制这场灾难。问题是各国对各自国家利益的看法南辕北辙,维护稳定的代价又太高昂。早期外部的大规模干预也许可以把争斗各派压制下去,但若要维持局面,则需要长期的相当规模的军事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后,这一选择对美国来说已不可行,至少美国不可能单干。

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世界等待美国和其他具有全球眼光的国家提炼出一个新的地区秩序。忧心忡忡的基辛格建议,所有负责任的大国,都需要根据某种可以接受的地区秩序的定义携手应对,因为如果无法建立秩序,大片地区就有可能陷入无政府状态和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

然而近日的英国退欧和南海风波似乎都表明,携手应对本身正成为这个动荡年代的稀缺公共品,而土耳其近日的事件及后续效应,似乎又为中东地区政局的走势蒙上了一层更不祥的阴影。

推荐阅读《世界秩序》

题图来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物简史如今的中东,也会来一场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