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费萨尔全力推进沙特王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时,70年代初的中东局势也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
自年“六·五”战争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中东策略是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打是有控制的打,停是有控制的停。同时不断在幕后拿阿拉伯人的利益做交易,以避免美苏两国间的直接冲突,从而谋求各自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以色列利用“不战不和”的局面,继续霸占阿拉伯领土,剥夺和践踏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民族权利。处在“不战不和”之中的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在阿以冲突和战争中逐渐对美苏的中东政策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决心突破“不战不和”的局面。年9月,纳赛尔逝世,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随后,萨达特开始局部调整埃及对美苏的政策。由于埃及尚未从“六·五”战争的惨重损失中恢复元气,还不能离开苏联的援助,萨达特一度仍寄希望于苏联,但却怀有戒心。另一方面,萨达特同样意识到美国在中东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也试图与美国保持一定的关系。
这就是说,萨达特既想利用苏联的军援去争取实现埃及的目标,又要保持对美国的渠道畅通。为此,萨达特确定的首要目标是解放被占领的土地,恢复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年2月,萨达特提出一项和平倡议,表示如果以色列撤出年侵占的阿拉伯领土,埃及将同以色列讲和,并可为重开运河做出临时安排。与此同时,萨达特也在积极备战,打算通过战争实现目标,洗刷“六·五”战争中埃及所蒙受的耻辱。3月,萨达特访问苏联,要求苏联迅速提供曾允诺纳赛尔的新式武器。
美国为了打入埃及,抗衡苏联,响应萨达特的和平倡议,并派国务卿罗杰斯等访问埃及。苏联对此极为不安,策划了搞掉萨达特的政变,但阴谋被粉碎。为了保住在埃及的地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访问开罗。鉴于苏联保证供给埃及所急需的武器,年5月,两国签订了为期15年的《埃苏友好合作条约》。但苏联并未及时向埃及提供武器,萨达特后来几次访苏也未见结果。相反,美苏首脑在年5月莫斯科会谈后,却表示要在中东实现所谓的“军事缓和”。7月18日,萨达特郑告苏联驻埃大使,埃及再也不受苏联的欺骗。接着,他又宣布结束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并接管苏联在埃及建立的所有军事设施。
这样,埃及就为最后突破“不战不和”局面扫除了一大障碍。从年初起,阿拉伯国家加紧备战,统一了反击以色列的战略,埃叙两国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制定了以“有限战争”为目标的“白德尔”行动计划。9月10-12日,埃、叙、约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确定了共同战斗目标,完成了战前准备。
“十月战争”和沙特对石油武器认识的转变
10月6日14时,埃叙开始执行“白德尔”行动计划。随着运河东岸以色列防御工事沙垒中的两声巨响,埃及出动10万军队,架飞机,0门大炮和火箭发射器,余辆坦克向运河东岸的以军阵地发起突然攻击,“十月战争”爆发。“十月战争”被阿拉伯人视为洗刷耻辱、恢复民族尊严的战争,战争刚一爆发,所有阿拉伯国家便以各种方式支持埃、叙、约三国的军事行动。
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产油国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拿起石油武器,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行动。所谓“石油武器”,就是以石油为手段迫使美国及其他支持以色列侵略扩张的国家改变在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上偏袒以色列的立场,迫使它们去压以色列归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和恢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石油武器的运用,标志着沙特政府对美国中东政策公开表示的强烈不满,同时它也是沙特政府力图完全掌握民族资源石油命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步骤。沙特政府对运用石油武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阿拉伯人已产生把石油作为武器来打击以色列的侵略扩张及其支持者的思潮。
他们提出了用石油武器为巴勒斯坦事业服务的设想,但因各种原因当时未能形成关于使用石油武器的具体计划。尽管如此,后来的每一次中东战争,却总是与中东的石油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散发着浓重的石油味。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伊拉克首先切断了从伊拉克通向以色列港口海法的输油管的供应,一些阿拉伯产油国纷纷表示要对支持以色列的那些国家断绝石油供应。年,纳赛尔明确指出,石油是组成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
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人封锁了苏伊士运河,炸毁了从伊拉克到地中海的输油管,使西欧石油供应减少了70%,从而导致西欧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阿拉伯人由此看到了石油的潜在威力,以至于在60年代要求使用石油武器的呼声更加强劲。沙特王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沙特政府在运用石油武器问题上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石油武器的成败。沙特政府则一直认为,石油是一项商业性事业,不应该用于政治目的。因此,它“奉行商业上的石油开采应与政治上的考虑分开的政策”。60年代初,沙特王室内和石油矿产部的一些高级官员因受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和阿拉伯国家反以斗争浪潮的影响,曾要求政府通过没收阿美石油公司的财产和利用石油生产政策促使美国政府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但却受到沙特政府的痛斥和严惩,许多人被清洗,其中有些人甚至遭到流放。
直到年11月,沙特石油大臣亚马尼还说,我们并不主张“把石油作为一个政治武器来使用”。我们认为,对阿拉伯人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把石油“作为同西方,特别是同美国进行真诚合作的一个基础”。显然,沙特政府坚持要把石油同政治斗争区分开来,是因为它主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及其同美国的特殊关系。然而,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维护石油权益斗争不断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阿拉伯世界强烈要求使用石油武器的愈来愈高的政治浪潮的驱动下,沙特政府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背逆阿拉伯人的意愿,否则就有被孤立的可能。
于是,沙特政府在年初开始改变原来的立场。年4月,亚马尼第一次公开地把石油与阿拉伯人的政治斗争直接联系在一起。他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对以色列的政策,想要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生产是办不到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沙特政府的这一转变曾评述,沙特已懂得摸索运用他们的石油作为压华盛顿转为压以色列去同阿拉伯达成和解的一个政治武器。随后,费萨尔又通过阿美石油公司经理向美国政府发出与上述类似的警告。
年7月至8月间,沙特外交大臣和阿卜杜拉亲王先后宣布,阿拉伯将对“那些帮助我们的敌人的国家”实行禁运,并要制定一个旨在加强朋友间的联系和惩罚其敌人的阿拉伯石油政策。另一方面,沙特政府还同埃及在年5月签订了防御条约,宣布埃以战争若重新爆发,沙特阿拉伯将对以色列作战。沙特政府在使用石油武器问题上态度的变化,最终为阿拉伯人在“十月战争”中运用石油武器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奠定了基础。
石油武器在“十月战争”中的运用
年10月6日“十月战争”爆发后,10月17日埃及同阿拉伯产油国召开第一次科威特会议,正式启动使用石油武器。这次会议首先作出了以减产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决定。决定宣布,鉴于美国及其他工业大国支持以色列继续占领我们的领土,与会者决定每个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生产立即逐月减产不少于5%。开始第一个月从年9月的实际生产数中减去,以后每月从上一个月所少的数字递减同样比例,直到以色列军队从年6月战争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全部撤走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或者是每个国家减少的产量分别达到本国经济不允许进一步减少的时候为止。同时会议还建议,希望各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断绝石油供应。
这次会议是阿拉伯产油国和阿拉伯前线国家之间在使用石油武器问题上第一次有效的会晤,也是阿拉伯国家在以石油为武器打击以色列和美苏霸权主义的战争道路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会议当天,沙特外交大臣还单独把费萨尔的一封信转交给美国总统尼克松,警告他在接信后第二天若不停止对以色列援助即将向美国实行禁运。但美国政府对沙特的警告置若罔闻,国会在第二天批准了给予以色列22亿美元军援的法案。沙特政府立即宣布从当天起减产10%,并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至10月22日,在沙特政府的带动下,所有阿拉伯产油国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
与此同时,阿拉伯产油国还先后宣布对荷兰实行禁运,以示对荷兰在阿以战争中为美国运载武器给以色列提供地点这一行动的惩罚。另外,阿拉伯产油国要求西方石油公司必须恪守禁运的规定,否则将取消它们开采和购买阿拉伯石油的权益。阿拉伯人采取的这些措施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团结战斗精神。在阿拉伯人实行减产和禁运后,美国和荷兰政府被迫派出要员或使节到阿拉伯各国进行斡旋活动,试图解除禁运。为了统一思想,协调政策,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又于11月4日至5日在科威特召开了第二次研究石油武器使用问题的会议,并作出决定,继续实行减产和禁运,直到以色列从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走和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得到承认时为止。
会议还宣布,阿拉伯产油国11月份减产的总数为9月份产量的25%,12月份将在11月份产量的基础上继续消减5%。但石油减产将不影响对第二世界友好国家的石油供应。另一方面,为了使减产和禁运的决议得到有效贯彻和争取友好国家的支持,这次会议还成立了一个由沙特等四国组成的特别管理委员会,并派沙特石油大臣和阿尔及利亚动力及工业部长赴欧洲各国解释减产和禁运的决定。阿拉伯产油国在减产和禁运方面所采取的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在西欧和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11月6日西欧共同体9国外长就中东局势发表联合声明,要求阿以双方的武装力量立即返回年10月22日停火线,并希望通过实施安理会第号决议,恢复中东和平。
同时还要求以色列在签订和平协议时必须归还年冲突以来所占的阿拉伯领土,恢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等。西欧共同体的这一声明表明它们已在改变原来对以色列的立场。因此,阿拉伯产油国在11月18日召开的研究石油武器使用情况的第三次会议发表公报重申,禁运继续适用于美国和荷兰,而对西欧共同体市场国家则不执行12月份减产5%的决定。在减产和禁运不断升级的情况下,美国已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为摆脱困境,美国把希望寄托在沙特政府身上。
阿拉伯产油国第二次会议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开始对沙特进行游说。后来在年12月至年1月间,又多次同沙特政府会谈,并采取施压、笼络、威胁乃至恫吓等手段,试图取消对美国的石油禁运。但费萨尔顶住了来自美国的各种压力,明确表示,美国如不宣布以色列必须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并允许巴勒斯坦人回到自己的家园,要取消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而后又坚持必须在以色列决定撤退并定出撤退时间以后,才有可能制定一个放宽禁运的时间表。沙特政府的态度得到阿拉伯产油国的确认和支持。同时,阿拉伯产油国还一致同意继续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对于除美国和荷兰以外的友好国家可根据它们的实际需要供应石油。这些政策使美国和荷兰遭到进一步的孤立和打击。
收回民族石油资源主权
沙特王国和其他阿拉伯产油国在“十月战争”期间实施的减产和禁运政策,从年10月17日开始到年7月9日宣布解除对荷兰的禁运,前后持续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阿拉伯产油国的这次联合行动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它显示了阿拉伯人的空前团结,在政治和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推动了西欧、日本反对美国控制斗争的发展。同时迫使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有所收敛,并开始在实现中东和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在运用石油武器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增强了他们的斗志,并促使阿拉伯产油国反掠夺、反剥削的斗争进一步向纵深领域发展。
“十月战争”后,沙特政府加快了最终实现掌握民族资源石油主权的步伐。70年代初,沙特政府就主张通过参股逐步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年10月,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拉克(参股仅限于未收归国有的巴士拉石油公司)等海湾5国同西方石油公司在纽约达成参股总协议。纽约参股总协议规定,海湾五国从年1月1日起即在它们领土上经营的12家西方石油公司中参股25%,到年以后,逐年增股5%,年则增股6%,达到总参股额为51%的控制股权。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到租赁期满为止。
沙特政府在纽约参股总协议签订之后,即根据协议原则积极着手同阿美石油公司进行谈判,并于年底同阿美石油公司签订了石油协定。该协定规定,从年1月起沙特政府在公司中取得25%的股份,从年起,股权每年按5%的比率增加,而年则增加6%,使沙特政府在这一年达到拥有51%的股权,从而比纽约参股总协议提前一年实现控制股权。“十月战争”期间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所产生的巨大威力,以及随后在年4月联合国就原料和发展问题召开的第六次特别会议(这是联合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讨论反对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改造旧的国际经济关系等重大问题的会议),使沙特政府深受鼓舞,加之石油价格在年10月后开始大幅度提高,沙特政府已具备充足的财力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因此,它已不满足于同阿美石油公司在年底签订的石油协定。
结语
年6月,沙特政府又同阿美石油公司签订了一个临时协定,规定沙特政府付给公司5亿美元赔偿,政府在公司中所占股份由25%增加到60%(追溯到年1月1日)。年12月,沙特政府同阿美石油公司的4家母公司达成初步协议,以15亿美元购买公司中剩余40%的美国石油公司的股份。紧接着,沙特政府又同阿美石油公司的代表就接管的具体办法进行了一年多的谈判,并在年3月达成了全部接管该公司股权的基本协议。就这样通过联营、参股、赎买等阶段的接管过程,沙特政府最后于年收回了由阿美石油公司控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石油主权。其他在沙特境内的外国石油企业也随之转归国有。沙特政府从此完全掌握了民族资源的命运。
参考资料:《中东国家通史·沙特阿拉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