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中国进军非洲石油,苏丹成重要的桥头堡,如
TUhjnbcbe - 2024/9/16 20:14:00
白癜风标本兼治 https://m.39.net/disease/a_6195087.html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拥有包括石油在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为长期缺乏有效开发,导致多数非洲国家非常贫穷。

随着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进口资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所以从年起,我国在苏丹开展了多个油田项目。

然而现在的苏丹不但贫穷还经常发生战乱,使得我国在当地的石油项目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分析中国在苏丹开采石油所遇到的挑战,可以为我国将来维护海外权益提供一定的借鉴。

中国在苏丹的油田项目

中国需要非洲石油,苏丹成为重要的桥头堡

提到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一直都是国人心中的一大隐患。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七大石油,截止到年探明的石油储量亿桶。

但是和海湾地区的主要石油大国相比,中国的石油资源存在严重的开发成本高,且油品质量低劣的问题。中国在年是石油出口国。但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开始出现。

到了年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年我国石油总消费量高达7.37亿吨,其中我国自产的石油仅为1.95亿吨;进口的石油为5.42亿吨,占比高达73.54%。

从进口来源国来看当年我国共进口沙特石油万吨,进口俄罗斯石油万吨。伊拉克的进口总量为万吨,南美的巴西居然有万吨,非洲的安哥拉总量为万吨。

石油供应

虽然目前海湾地区仍然占了大头,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非洲将会是中国在中东和中亚之外的第三大石油来源地。据估计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超亿桶,且大多数属于品质较高的低硫原油。

但在非洲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埃及,利比亚等北非产油国,苏丹也曾经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年进口量突破万吨。苏丹在年之前是非洲第一大国[1],其境内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

在年之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亿桶,天然气储量为亿立方,可以说是非洲第五大石油储备国。

丰富的石油资源曾经引起西方国家的垂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石油公司开始进入苏丹;年首先在苏丹港附近地区勘探出了苏阿金天然气田,年又在苏丹南部发现大型油田。

石油

然而就在美国人想施展拳脚之时,苏丹南北内战再一次爆发。因为美国雪弗龙石油公司有三名雇员被杀和埃及穆巴拉克总统遇刺,美国政府对“不听话”的苏丹实施长达20年的全面制裁。

雪弗龙等欧美石油公司的撤离苏丹,苏丹空有石油资源却无力开采,反而要年年进口石油。

上世纪90年代初鉴于本土石油资源的不足和消费量的迅猛增长,中国石油人开始尝试走出去开采国外石油。

年秘鲁北部塔拉拉油田七区项目由中石油中标,成为中石油获得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苏丹内战

年苏丹巴希尔总统见西方国家难以取消对其敌视政策,开始邀请中石油进驻苏丹。

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尚不足,中石油牵头联络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大尼罗石油作业有限公司。

中方作为第一大股东占有40%的股权,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占股为30%,印度石油公司占股25%,作为所在国的苏丹仅占5%。不过总算是实现了国际合作,有意识地避开了西方国家可能的干扰。

在中石油参与下苏丹日产石油最高曾达到48.3万桶,其中约60%都售往中国。除了石油开采,中石油还在当地建设了石化下游产业。

中石油

年中石油和苏丹合资建设了喀土穆炼油厂,彻底结束了苏丹终于不再依赖进口石油。

年喀土穆化工厂也建成投产,年生产聚丙烯能力达到1.5万吨。

可以说当年中石油为苏丹建立起了集生产、炼制、运输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产业链,也让其它非洲国家看到了同中国合作的情景,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合作共赢的典范。

喀土穆

苏丹历史问题积重难返,终于在年走向南北分裂

看到中国在苏丹接手了“本该”属于西方公司的石油项目,美国自然非常不愿意。

但是美国人的厉害之处在于跟你进行商业竞争占不了便宜,就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来破坏。在中方积极布局于苏丹石油产业时,一场巨大的南苏丹独立运动风暴正在袭来。

众所周知二战后非洲国家基本摆脱了殖民者的枷锁,却长期陷入了战乱和贫困的泥沼。事实上非洲国家战乱不断的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国家的边界并不是通过其本国历史自然形成的,而是殖民者强行捏造的“人造国家”。

苏丹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黑人的地方”,其北部历史上同埃及等国一样属于阿拉伯人聚居区,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而独立后的南苏丹历史上是完全意义上的黑人聚居区,信奉各种原始宗教。南北苏丹之间自古以来交通不便,两个族群之间缺少文化沟通。

但19世纪英国殖民者控制埃及后向南发展,先后侵占了包括达尔富尔在内的整个苏丹。之后英国殖民者同当地人进行了数次冲突形成了英国殖民地-苏丹,并在年成为了独立国家。

可这样一来苏丹南北两方,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民族、宗教和土地等问题上的冲突。苏丹首都喀土穆位于北方,其中央政府在北部阿拉伯国家支持下长期对南方实行歧视性政策。

双方自独立开始小冲突不断,年开始发展为第二次全国性内战,造成百万人伤亡。

苏丹内战

年上台的苏丹巴希尔政府一面强力发展经济,一面同中国交好并共同开发石油资源。

西方国家就以“达尔富尔问题”“南苏丹问题”为借口,反复制裁苏丹政府和巴希尔家族。

年巴希尔政府在在欧美国家的软硬兼施下,被迫与南苏丹反对武装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

该《全面和平协议》赋予南部自治权,并规定于年根据南部民众公投决定南苏丹去留。结果在年南苏丹在进行公投后,以98.83%的结果选择独立。

苏丹巴希尔

南北两输的结局,加重了中国企业生存的艰难

虽然说南北苏丹分道扬镳也算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却并没有使两个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窘境。苏丹超过58%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年石油收入占到苏丹财政收入的60%。

刚独立的南苏丹在没有其它经济支柱的情况下,石油收入更是占到财政收入的98%。从双方签订《全面和平协议》到独立这六年期间,南北双方一直按五五分成来分配石油收益;

结果在南苏丹独立后该分配的基础荡然无存,双方开始为抢夺石油资源而大打出手。

由于历史上南北苏丹本来就没有独立建国,不可能有非常清晰的分界线。所以在南苏丹独立后,南北双方围绕边界地区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

这时候中国石油人才无奈地发现,中石油在苏丹最重要的1/2/4区和3/7区块都处于南北苏丹的边界争议区,这就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

其中1/2/4区块所在的阿卜耶伊地区被北苏丹实控,可南苏丹却认为该地部落属于己方;这简直就是非洲版的“克什米尔”问题。

最终双方爆发激烈冲突后,联合国派维和部队进驻才恢复平静。而3/7区位于青尼罗河州,虽然划归苏丹无争议;但一直有南苏丹游击队活跃在崇山峻岭之间,军事冲突仍偶有发生。

虽然南苏丹占去了大部分的石油储备,但是南苏丹石油的运输管道和冶炼厂都在苏丹,苏丹港还是其石油通向外界的唯一出海口。

为了迫使南苏丹在边界划分和石油收益分配问题上让步,苏丹干脆大幅提高石油过境费、炼油费和港口收费,这在南苏丹看来无异于明抢。同时南苏丹也认为历史上苏丹中央政府已经拿了足够多的石油收益,双方因此互相指责导致石油出口量锐减。

石油出口

年到今天已经过去10年了,苏丹和南苏丹可以说得了个双输的结果。苏丹因为失去了重要的石油收入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年人均GDP仅.6美元。

经济危机又引发了政治危机,年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政府随即又被军方赶下台[2]。到现在苏丹政府都处在“过渡”状态,自然是什么大事都做不成。

南苏丹独立后也出现了内部动荡,虽然到现在还是基尔政府执政可人均GDP仅为多美元,在非洲都算是穷国。作为内陆国的南苏丹似乎对苏丹控制其石油出口无可奈何,其境内缺乏堪用的交通网络通往邻国。

南苏丹提出修建输油管道通向邻国肯尼亚,或埃塞、吉布提出口原油。这让在南北苏丹之间不站队的中石油陷入两难境地。原本苏丹的石油管道和炼油厂就是中国帮助建设的,南苏丹自然也希望中石油能够伸出援手。

巴希尔

可中石油帮助建设新管道必然得罪苏丹政府,也会造成已有石油设施的收益下降。可如果不答应就得罪了南苏丹,似乎坐实了西方国家给中国安的“罪名”。

事实上早在苏丹南北分裂之前,当地中资企业受到的安全威胁就常有发生。这倒不是因为当地人有排华倾向,其它国家的企业在苏丹也遭遇这些威胁。

3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爆发反政府暴乱,导致中石油职工马卫东、魏庆会被反政府游击队杀害。

8年中石油又有9名员工在苏丹被绑架,最后4人遇害、4人脱险、1人失踪。虽然苏丹政府和军方一再表示对华友好,可其内部危机重重,根本无力完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苏丹局势不稳

而现在西方国家在南苏丹的影响,也恶化了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中国一向不干涉别国内政,无论是苏丹原本作为一个整体,还是现在的苏丹和南苏丹,中国政府都一视同仁。

但既然中国不反对苏丹政府历史上对南苏丹的“暴政”,西方国家就一直通过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在南苏丹民众中制造“中国支持苏丹”的舆论。

这样一旦南苏丹内部爆发战乱,叛乱武装就会在其别有用心的引导下攻击中国在南苏丹的石油项目。

此外在南苏丹独立后,美国就对南苏丹抛出了橄榄枝,从而促使美国石油公司和欧洲的石油公司加快重返南苏丹。这样中石油在面对南苏丹政局和安全形势不确定性的同时,还面临着西方石油公司的新一轮竞争。

美国

不能对海外采油因噎废食,中国需要迎难而上

对于中国在南苏丹开采石油所遇到的窘境,有些人认为既然当地人对中国这么不友好,我们就应该把工作人员都撤回来。还有人认为既然这些人对中国企业又是杀人又是绑票,我们就应该武力干涉。

但如果因为在南苏丹遭遇困难就战略收缩,那么我们当年在苏丹的布局只有彻底打了水漂。毕竟我国在苏丹等非洲国家开采石油和其他矿产,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制成功之前,整个人类社会都不能脱离化石能源。在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无法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从海外进口石油是必须的选择。

可如果我们把从海外进口石油只局限在那么几个相对安全的国家,就更容易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可控核聚变

首先这些石油出口国自身也要在大国间搞平衡外交,不可能全部满足中国的需要。

其次如果我们不使石油来源多元化,美国随时可以通过在某些国家搞“颜色革命”或对其经济制裁来掐断我们的石油来源。非洲虽然目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我们也必须服从于中国石油产业的大局。

至于直接派兵去保护中国所投资的油田,在短时间内是不具备可操作性。我国一向奉行不干涉原则,而且我国也缺少海外军事基地。

当然在年后我国积极参与在南苏丹的维和行动,中国维护士兵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中国企业人员的安全[3]。

当然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在苏丹等中国主要投资国开展安全领域的合作也是可以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苏丹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外媒:苏丹军方发动政变,执政近30年的总统巴希尔下台.海外网

[3]南苏丹中方维和兵营遭激烈武装冲突现场惊险.猫仔队.-10-08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进军非洲石油,苏丹成重要的桥头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