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ā
阿拉伯人ālābórén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主要居民。原住阿拉伯半岛,多信伊斯兰教。
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作为民族指代词最早出现于西元前九世纪亚述征服亚兰时期的阿卡德文文献“库尔恩独石”上。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
阿拉伯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利比亚、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突尼斯、阿联酋、也门、科威特。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
如何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一个语言共同体而并非民族血缘群体。大多数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们,考虑到的是语言的因素。
提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什么?1)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关于伊斯兰教的发展,网上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贴切:
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提到伊斯兰教,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公元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成立伊斯兰教,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公元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
公元~年间,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吾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公元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率领十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
公元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
公元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
公元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
2)《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年2月7日,中国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对外展出,这也是该部《古兰经》首次公开展览。
《古兰经》不是穆罕默德在世时完成的。而是在后来,人们担心穆罕默德学说今后会中断,不能长久地传下去,由欧默尔于年前后向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建议整理《古兰经》,由宰德最终完成这一工作。
公元年,哈里发欧斯曼便指定宰德等人重新修订《古兰经》,制定由官方公布的定本。这也是流传至今的文本。
3)《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有三个故事来源:一是波斯故事集《赫左儿·艾夫萨乃》,二是伊拉克即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巴斯王朝时期流行的故事,三是埃及支马立克王朝时期流行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以及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但我们经常会忽视《一千零一夜》整个故事的背景: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国王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4)其他
而除了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内容外,阿拉伯人在数学、文学、天文学、哲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历史学、教育、艺术与建筑、文化思想传播、翻译等领域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阿拉伯数字ālābóshùzì
国际通用的数字,就是0、1、2、3、4、5、6、7、8、9。最初由印度人发明、使用。因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所以叫阿拉伯数字。
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阿拉伯数字。大约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于是设法吸收这些数字。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阿拉伯数字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最早使用是在清光绪元年(年)。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数字(即阿拉伯数字)随着佛学东渐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
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亦未成功。
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学译为汉字数字。
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最早使用是在清光绪元年(年),原始版本《笔算数学》对引进的阿拉伯数字作了介绍以及使用。
原来,我们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应用的时间,没想象中的早。
所以,我们在写古言小说时要注意啦,要避免阿拉伯数字的应用。
“0”的起源
印度数码中表示零的“点号”逐渐演变为圆,也就是“0”这一演变过程最迟完成于九世纪。
印度年出土的瓜廖尔石碑见证这一过程。该石碑上有记载无误的“0”,用圆圈表示零,是数学史的一大发明。
“0”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不会缺少的存在,现在我们可能意识不到“0”的重要性,但是“0”出现的整个过程,对人类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0”一直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
大乘空宗流行于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后期,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规定出十个数字的符号。
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0”来代替。“0”的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
“0”意为一切皆空
大乘空宗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而0乘以任何一个数,都使这个数变成0。0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
“0”是原点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也是解析几何中笛卡儿坐标轴上的原点。没有0也就没有原点,也就没有了坐标系,几何学大厦就会分崩离析。
图片仅为配图,与正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