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过几届世界杯”,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承载着太多人的青春回忆。忙碌学业的莘莘学子,能感受到世界杯的氛围吗?对杭州钱塘区下沙中学的学生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近期,下沙中学校长针对学生想看世界杯的诉求,召开会议研究,考虑到几场比赛的直播正逢晚自习时间,学校决定当天不布置作业,启用音乐礼堂,分年级组织学生好好看场球赛。
学业繁忙的中学阶段,学校如此“操作”,确实难得一见。不少人表示“羡慕,又是别人家的学校”“点赞,这学校是懂学生的”……
事实上,广大网友羡慕、夸赞“不留作业看世界杯”的背后,也是在为学校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方式点赞。
“校长,能不能让我们看场世界杯?”学校满足学生的愿望,向学生们传递的是教育的温度,“不留作业看世界杯”,体现出的是学校张弛有度、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
自古严师出高徒。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以严格为主,以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主本无可厚非。然而,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有温度的教育方式的确更值得推崇与效仿。
在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比起一味阻碍和反对,通过合理的方式和安排满足其心愿,或许对其接下来静心学习更有帮助。
“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热爱和热情。”校长表示。让学生通过观看世界杯比赛,感悟到书本上不曾学到的东西,足见学校教育之深度。
放眼望去,世界杯的绿茵场上有什么?黑白相间的足球、顽强拼搏的球员、热情的万千球迷;有激情,有热血、有泪水;有“帽子戏法”“门线悬案”“惊天逆转”。回首过往,年的贝克汉姆最后一战拼到呕吐,泪洒赛场。看当下,年沙特阿拉伯2比1击败阿根廷,日本2比1逆转德国。
是的,充满奇迹的世界杯赛场上,一切都有可能会发生。
学校安排学生观看世界杯比赛,除了满足学生的意愿外,更能让学生在看比赛的同时感受到团结、奋进、努力、不言放弃以及面对失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时需要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互促共进。
可见,表面上看上去,“不留作业看世界杯”是教育上的减法,但从学生的整个成长来看,这样的小改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加法。
小编至今记得初中上学时的一件事。一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谈论起篮球比赛,班上喜欢篮球的孩子纷纷起哄,希望和隔壁班来场友谊赛。语文老师经过和班主任的沟通,当天就快速敲定比赛成员以及裁判。时至今日,小编还是会想起那天下午洒满阳光的篮球框,操场上加油助威的同学们以及其他班级投来羡慕的眼光。团结、拼搏、体育精神……直至现在,这些关键词都印刻在我的做人做事中。
一场计划之外的比赛,却是一节生动美好的成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教育更多时候是内化于心的力量,潜移默化于学生未来成长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留作业看世界杯”在一定程度上,给不少学校教育提供了借鉴。
作者
李嫚
图源
网络
审校|杨泽英
责编
张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