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能够耳熟能详的就是年的发生在我国的五四运动。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样发生在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对于阿富汗来说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与当时世界一霸的英国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阿富汗人民可以说是抛头颅、洒热血,最后赢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成功的取得了独立。这种顽强的精神和对于民族独立的渴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
阿富汗民族主义抬头20世纪初期,在阿富汗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内的民族主义者试图创建一种阿富汗民族的自我认同,来培养阿富汗人民的“忠诚感和民族认同感”。这种观念认为阿富汗人属于同一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共同的祖国。这一时期一些国内外的事件对于阿富汗民族主义者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尽管阿富汗作为英国的保护国,但在名义上仍旧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条件使得阿富汗的民族主义者可以不受限制的在他们的民族主义报纸中-如马赫穆德.塔尔齐创办的(光明报》,来谈论阿富汗和其他国家的事务。其次,在年埃米尔阿卜杜尔.拉赫曼去世后,一些全球性事件如第-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在中南亚和中东地区出现的民族主义运动,深刻地影响了阿富汗民族主义者的观念。
2.《光明报》解放思想
在阿富汗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哈比布拉创办的哈比比亚学校和马赫穆德.塔尔齐创办的《光明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教育是哈比布拉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培养官吏,哈比布拉于年创办了相当于中学水平的哈比比亚学校。国家在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支付教师的工资,提供教科书,招聘来自印度、土耳其,和欧洲的外国教师等。从年到年,哈比比亚学校发展成为了国家精英的平台”在这里不仅讨论和教授国家的改革,而且产生了一个新的阿富汗精英阶层。
这个学校也由此成为了阿富汗“民族主义思想的策源地”马赫穆德.塔尔齐是阿富汗进步的民族主义思想家、政治家。阿曼努拉继位后,他和塔尔齐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一是“在阿富汗培养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阶层,其二是为君主制提供一批有能力的管理者。”年塔尔齐从奥斯曼帝国流亡回国,他提倡进一步改革,主张君主制、爱国主义和宗教是同一种制度。
因此,他认为如果阿富汗人民对国家的改革持支持态度,那么他们就不仅仅是通过侍奉埃米尔而履行安拉的要求,同样也是在侍奉他们需要现代化的祖国。塔尔齐于年创办了《光明报》,成为了青年阿富汗派的机关刊物。哈比布拉时期,阿富汗的印刷业得到了扩大,主要的区域中心,例如坎大哈、赫拉特、以及贾拉拉巴德等地都有了当地自己的报纸。《光明报》不仅为支持改革的阶层提供了新的信息,而且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于阿富汗的历史、文化、宗教以及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的想法。《光明报》比哈比比亚学校更加有效地宣传了民族主义思想,培养了精英阶层的民族认同感和现代化意识,并为青年阿富汗派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
3.阿曼努拉夺取王位
年2月20日,埃米尔哈比布拉在贾拉拉巴德地区狩猎期间被刺杀。随即哈比布拉的兄弟纳什鲁拉在贾拉拉巴德宣布自己为埃米尔。阿曼努拉此时担任喀布尔的总督,掌控着首都、金库、军队总部、以及兵工厂,他决定利用手中资源同其叔父进行权力的争夺。
阿曼努拉立刻召集了政界和军界的领导人物,于21日在喀布尔宣布自己继任埃米尔。与此同时,他许诺提高军饷,并谴贵纳什鲁拉未能调查和捉拿刺杀其父的凶手。阿曼努拉得到了军界和政界的广泛支持。迫于形势,纳什鲁拉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并于2月27日致信阿曼努拉表示臣服。随后他被贾拉拉巴德的驻军所逮捕并押往首都,同时阿曼努拉将纳什鲁拉的大部分支持者投入了监狱。
阿曼努拉虽然成功夺取了王位,但其政权并不稳固,4月13日,阿曼努拉以教唆暗杀已故埃米尔之罪,对纳什鲁拉进行终身监禁时,就遭到了保守派方面的反对。纳什鲁拉作为阿富汗保守派的领导人,拥有一定的势力基础,广大毛拉们和诸多部族都是其有力的支持者,甚至不少阿富汗人怀疑阿曼努拉和其父的死有关。
到4月25日,坎大哈已经不再使用埃米尔的名义来诵读“胡特巴”了。“因此在将一名上校作为刺杀哈比布拉的凶手处死后,阿曼努拉仍旧觉得自己的政权并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并迎合将其推上王位的主战派,他开始秘密准备攻击印度。阿曼努拉决定进行外部冒险,以此可以控制利用政治和宗教力量,并将阿富汗整个社会联合到一起,巩固其在国内的支持。尽管这个因素在他的行动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从这场战争中,他可以获取政治上的收益。
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
1.英国面临困境
首先,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加入了战争,成为了宗主国兵员、财力和物资的重要供应基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动员,导致印度粮食和货物的短缺,进而使得物价飞涨。自年以来,官方的物价指数几乎翻了一倍,粮食增长了93%,进口货物增长了%,印度制造的商品增长超过60%。为了给战争筹集资金,税额增加了40%,并且由于战时控制和运输工具的短缺,还限制了印度出口的发展。
粮食的短缺及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印度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其次,这场战争打碎了对英国战无不胜的固有观念。这场战争造成了大英帝国上百万人的牺牲,留下了几百万名伤员。英国精疲力竭,渴望和平。驻守印度的许多英国军队都准备调回本国,他们期望着尽快开赴孟买登上归国的轮船。
而印度军队也已经到达了极限,他们大约派出了上百万人去海外参加战斗,为大英帝国奋力而战,在每一个战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而且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仍在海外服役。没人想要再穿过印度河行军至兴都库什山区,同边境地区的阿夫里迪人等彪悍的阿富汗部落民进行战斗。甚至在年5月12日,出现了名英国皇家陆军补给与运输勤务队的士兵拒绝乘火车前往西北边境开赴战争前线,而一名准将则要控告他们兵变这样的事件。
2.阿富汗人民群情激奋
最后,土耳其的战败和蒙羞,以及伊斯兰教的一些圣地被协约国占领,激起了广大穆斯林的强烈敌对情绪。在印度,政府对于广大印度穆斯林人口的态度非常紧张,特别是对于印度军队中占将近一半比例的穆斯林士兵。战争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而始于年的孟塔古-切尔姆斯福德改革也收效甚微。年,不满情绪广泛分布于整个印度。年初,印度国内激化的矛盾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起义和破坏,尤其是在印度西部。
年4月,旁遮普、孟买、孟加拉、德里都爆发了内乱。在旁遮普尤为严重,最终导致了数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的阿姆利则惨案。甘地利用这些因素发起了不合作运动,向英印政府展示出了对其统治最严重的威胁。英印政府未能妥善地处理年发生的国内动乱。警察也遭受到了普通民众所面临的高昂物价的影响,他们所得报酬过低,处于压力之下,导致士气低下,无法遵照政府命令对起义进行有力的镇压。而印度本土精锐的部队要么仍旧在海外,要么在国内正在准备遣散或调离。留在印度大部分是新的军事单位,包括未经训练的年轻新兵。埃米尔阿曼努拉掌握到了印度国内的混乱情况,他甚至得到消息称印度有数千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准备向埃米尔献出他们的生命,而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军队来控制起义。
3.十月革命的影响
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对殖民地的穆斯林群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起了他们的希望。他们相信新的政权能够给予他们完全的独立,而列宁的保证更是增加了这种影响。年11月24日,苏维埃政府向殖民地的穆斯林发布了一项公告:“你们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你们的国家和文化的制度从今以后获得了自由并不再被侵犯。你们可以自由无碍的组织你们国民的生活。”为了争取广大穆斯林群体对苏维埃政权更为广泛的支持,年12月5日,苏俄人民委员会专门发表了《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这个文件承诺:“今后,你们的信仰和习俗,你们的民族机关和文化机关都被宜布为自由的和不可侵犯的,自由地、无拘束地安排自己的民族生活吧!你们有权利这样做。
要知道,你们的权利和俄国所有民族的权利-样,都受到革命和革命机关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全力保护。”俄国革命对于阿富汗局势以及双方的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塔尔齐主编的《光明报》从正面介绍了俄国发生革命的情况。此时,苏俄也在背后给予了阿富汗一定的支持。埃米尔阿曼努拉即位后就立刻同苏俄展开了对话。列宁抓住了机会,于年3月27日宣布承认阿富汗新君主的地位,并承认阿富汗的独立和主权,成为第一个承认阿富汗的国家。
年4月7日,阿富汗同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宁在年5月27日给埃米尔的回信中,表示愿同阿富汗“建立持久的外交关系”,并“相互援助反对外国强盗对别国自由和财富的任何侵犯开辟广泛的可能性”。双方于年9月和年8月签署了友好条约。苏俄不遗余力的发展同阿曼努拉的关系,在年11月27日给埃米尔的信中,列宁阐明了俄国和阿富汗共同对抗英国的可能性,信件中称阿富汗“是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命运赋予阿富汗人民重大的历史任务,即将所有被奴役的穆斯林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带领他们走向自由和独立。”此外,列宁还给阿富汗提供了军事援助来帮助其反抗英国。
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还给阿富汗带来了另一个影响。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俄国再无力干涉阿富汗事务,英国从中受益,完全控制了阿富汗,俄国对阿富汗的威胁中断后,压制阿富汗的外部势力只剩下英国了。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年俄罗斯帝国瓦解后,使阿富汗留在英国轴心内的唯一因素已经消失了,至少暂时如此。”
战争爆发
阿富汗鼓动穆斯林起义年5月初,阿曼努拉发布诏书,宣称尽管他没有权力干涉印度国内事务,但他认为印度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起义反抗英国是情有可原的。5月2日,英印总督切尔姆斯福德报告称沙里赫.穆罕默德在2个步兵连和2门火炮的护卫下到达了达卡。
印度行政长官乔治罗斯卡帕尔认为阿曼努拉派遣沙里赫.穆罕默德开赴阿富汗边境地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警惕,以防止阿富汗国内产生动乱。但是形势迅速起了变化。另外人的阿富汗军队随沙里赫.穆罕默德来到了达卡;另有人的军队被派遣至坎大哈,此外还有人的军队被派往霍斯特加入了纳第尔.汗的部队。在白沙瓦的阿富汗邮政局长被传唤至喀布尔,阿富汗政府给与他大量布告,让其在印度散发,鼓动所有的穆斯林进行起义,来帮助阿富汗在战争中对抗英国。
2.首次冲突爆发
英阿双方首次冲突发生于年5月3日,一组英国开伯尔步兵团执行护送任务经过开伯尔山口去往朗迪.科塔尔时,被一队阿富汗武装部落民所拦截,致使他们不得不调头返回。数日后,5个为朗迪.科塔尔供水的印度人,被这些部落民所杀,而部落民的首领则声称是按照阿富汗总司令的命令行事。田与此同时,一支小规模的阿富汗军队越过了开伯尔山口最西段的边界进入印度,占领了巴格。虽然,杜兰线并没有对这一地区正式划界,但英印政府认为巴格是印度的领土。
巴格春季向朗迪.科塔尔的英国驻地供应水源,5月4日,供应至朗迪.科塔尔的水源被切断。英印总督切尔姆斯福德作为回应,要求阿曼努拉逮捕凶手,并承认在印度境内散发煽动起义的布告并非伪造。5月5日,更多的阿富汗正规军到达了巴格,英国也派出了增援部队赶到了朗迪.科塔尔。印度行政长官乔治.罗斯卡帕尔建议立刻派遣军队将阿富汗人击退,夺回巴格。英印总督切尔姆斯福德同意乔治.罗斯卡帕尔的建议,要求派遣一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军队开赴巴格。
5月6日,白沙瓦的阿富汗邮政局长的手下向英印政府告密,宜称阿富汗计划从三个主要地区进攻印度,攻击将会在未来的十天内同时展开,并伴随着在印度国内精心策划的暴动,旨在束缚住英国军队。得知消息后,位于印度北部西姆拉的陆军总部命令立刻暂停所有军队的复员、退伍和缩减;动员边境的所有军事单位。年5月6日,英印政府正式向阿富汗宣战,命令英国和印度的军队进行总动员。
战争的结果
1.阿富汗军事上的失败
从阿富汗军队的整体水平来看,阿富汗试图在正面战场击败英军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英印边境地区的部落爆发大规模的起义来配合。部落起义是否成功,以及印度国内局势的发展对于阿富汗在军事上能否赢得这场战争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引发大规模的部落起义并非易事,这些部落独立骄纵,而且所有部落同时发动起义实际上无法进行组织和协调。
阿曼努拉的计划是宣布战争后,在短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胜利,从而激起更大规模的部落起义。部落的有力支持因此成为了阿富汗此次行动的关键。英印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部落攻击是整个计划的基础:阿富汗军队采取的行动完全依赖于部落同意合作的程度,以及他们随后行动的成功。他们最好的以及唯一成功的机会依赖于确保部落的合作以及部落行动的协调。我们对大部分边境地区政策控制的松弛,使得他们有机可乘。”
然而阿富汗并没有完全实现对战场上的计划,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是英军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英军击退了阿富汗军队在北部战场和中部战场的攻击,迫使他们撤回了阿富汗境内,同时英军越过边界入侵了阿富汗的一些地方,阿富汗的城市也遭受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袭击。这场战争中,英国皇家空军对英军赢得战场上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军对亳无防备的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的战略轰炸,使得阿曼努拉发现“某些一个月前还是热情的战争贩子的人,这时却同样激烈地指责他和塔尔齐发动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印度行政长官乔治.罗斯卡帕尔和英军总司令门罗都强调了空军对这场战争的重要贡献。对于英国皇家空军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们没能来得及展示其重要作用,而对阿富汗的战略轰炸证明了其自身能力。在数月中,飞机就变成了边境战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第三次英阿战争,以及随后的瓦济里斯坦战役,最终使英国政府确信“空中力量的打击对于大英帝国的许多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廉价且有效的答案。”。
2.谁都不是真正赢家
英阿双方在战场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阿富汗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没有准确的数字来表明。许多战斗都是由阿富汗的部落民进行的,这其中还有很多英印一方的部落民。英国估计阿富汗在主要行动中的伤亡总计大约人牺牲,人受伤。由于受伤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无法进行统计,但是相对于英国方面可能死亡率更高,因为阿富汗国内缺乏医疗设备。由于轰炸和疾病造成的阿富汗平民的伤亡也无法进行统计。不过阿富汗士兵和部落民的损失大约是英国的两倍。
战争影响
1.阿富汗摆脱英国半殖民统治
通过第三次英阿战争,阿富汗达到了原定的战略目标,阿曼努拉终于实现了他战前宣称的“阿富汗对内对外完全自由、自主和独立”。英阿签署的拉瓦尔品第条约中并没有提及到未来对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控制,阿富汗最终获得了自主的对外交往权力。在喀布尔,拉瓦尔品第和约的签订被作为一次重大胜利来庆祝,阿富汗在没有割让任何领土,或支付任何赔款的前提下,使英国放弃了对其外交事务的控制,阿富汗人民对于阿富汗战胜了英国而欢欣鼓舞。阿富汗政府规定将拉瓦尔品第和约签订的时间定为独立节。
此后每年8月阿富汗全国上下都会隆重庆祝此节日,甚至在塔利班政权时期也不例外。阿富汗的独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英阿两国的关系。阿富汗不再是受英国掌控的保护国。英国虽然停止了每年向阿富汗支付津贴,拒绝阿曼努拉再从英国进口武器弹药。但阿富汗终于摆脱了英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阿富汗同俄国建交
阿富汗独立以后,阿曼努拉就立刻同其他国家发展了外交关系。阿富汗首先同苏俄开始了外交合作。年5月,苏俄成为了首个承认阿曼努拉政府的国家。苏俄答应给予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自由,同时归还沙俄时期强占的阿富汗潘贾德地区,并答应给予阿富汗经济援助,于是阿曼努拉希望同苏俄进一步合作。年2月28日,阿富汗同苏俄签署了第一个友好条约。
实际上阿富汗的统治阶层明白俄国的政治改变,即苏维埃的统治代替了沙俄的统治,这种转变并不会给阿富汗的政治和领土带来保证,也不会自动消除俄国的扩张政策和对南亚的政治干涉。因此,尽管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但阿富汗政府为防止俄国的渗透和干涉,并未和苏俄走的过近。但是阿富汗对这份苏俄友好条约表示欢迎,这份条约可以作为潜在的平衡来抵抗英国的影响。
条约中规定,双方“相互承认和约束自己尊重彼此的独立”,“约束自己不与第三国缔结损害缔约另一方的军事或政治协定”,并“接受布哈拉和希瓦的实际独立和自由”。同时,苏俄将把几块有争议的“上世纪属于俄国边疆各区归还阿富汗”,并给与阿富汗资金、武器和安装通讯设施等援助。但是苏俄并没有履行这份条约中的多数义务。苏俄承诺保证阿富汗北部布哈拉汗国的独立,但是在年便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
他们在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行为,使得阿富汗埃米尔逐渐明白,俄国人在等待机会在喀布尔设立一个俄国政府。年10月,阿曼努拉开始支持布哈拉抵抗苏俄红军。此外,苏俄也没有归还属于阿富汗的潘贾德地区,同时中断了条约中规定的向阿富汗进行资金援助的义务。不过苏俄还是向阿富汗赠送了飞机,派出了飞行员和电报技术人员,并在几年之间架设起了连接喀布尔、坎大哈和马扎里.沙里夫几个大城市的电话线。
3.阿富汗同伊朗建交
在苏俄之外,阿富汗政府同土耳其和伊朗也签署了友好条约,年3月,阿富汗同土耳其订立了友好条约,年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年两国又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年6月,阿富汗同伊朗建交,年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此外,阿富汗政府还同埃及签订了友好条约,并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开始了缔结友好条约的谈判。年,阿富汗与法国、瑞士、芬兰、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外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了友好条约。阿曼努拉也一直试图同美国建立联系,月7月,以瓦里.汗为首的阿富汗代表团访问了美国,拜会了美国的哈定总统,这次会唔意味着美国对阿曼努拉政权的承认。苏联、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上耳其和伊朗这些国家都在哜布尔派驻了永久代表。而其他国家,例如比利时虽然没有在阿富汗设置常驻使馆,但是也同阿富汗维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并同阿富汗签订了友好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