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教育界朋友聊到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很有感触,笔而记之。
这是初一年级的一英语考试课堂。某师分发完试卷后发现自己做好答案的那份试卷不见了,遂问同学,未果。老师想:或许是没带来吧。也就没当回事。考后,诸事缠身,老师也就没再去寻那份试卷了,只是待改完试卷后发现,一位原来只有70分左右基础的同学,这次考了分的高分,且全班最高。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那份丢失的试卷或许有下落了。
现在问题来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第一反应大概都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承认是自己拿了有答案的试卷并成功抄袭,然后以此为契机给学生上一堂诚信教育的大课,让该学生作出深刻检讨,其他同学以此为鉴,有心的老师可能还借此写一篇德育论文。你好我好大家好。
现实剧情也是这样发展的,学生在百般隐瞒无果后承认了自己的荒唐行为,然后做出深刻检查,老师再义正辞严地教导一番后宽恕了学生的错误。就是不知道这个分会否成为这个孩子心中永恒的痛点。
故事到此似乎就结束了。
可我却想了很多。
首先,在这件事上,我们的老师是不是遗忘了些什么?老师遗忘了什么呢?她忘了自己的行为其实是本次事件的恶之源。在当今教育分数至上的大背景下,可以想象让一个苦苦学习而不得进步的十一二岁的孩子忍受住答案在手,秒变满分的诱惑有多难!可我们的老师偏偏就把有答案的试卷发给了学生,偏偏还是一个想考好却怎么也考不好的学生。请问,你是这位学生,你会怎么做?
我们还是先来学习一段《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仁是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就是我们普通人一辈子追求而难以达到的境界,连七十二圣之首的颜回也只敢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非礼勿视”有多难。
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个案例,这位拿到答案的学生是不是一个已经有很高境界的成人了呢?显然不是,不仅不是,她甚至连优秀学生都谈不上;可能为了学习上的事情还没少挨老师家长的剋,心中早就窝着一肚子火,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是如此的丑陋,可谁能受得了丑陋后面的那份荣光呢?
可以说,导致孩子抄袭说谎的源头是在老师,是老师的疏忽大意导致孩子走上犯错的道路。可我们的老师在处理这件事上,却丝毫没有把这个因素加进去,只是一味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道德的最高处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直到逼迫学生亲口承认为止。请问,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公平吗!
这让我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的童年悲剧。
三毛的数学一直很差,可是她慢慢发现了老师出题的套路:都是课后习题。因此每次考试,她总是花费心思,认真的研究后面的习题,并把它们死背下来,于是,后面几次考试她都是满分。
此时的老师,第一个想到的是三毛作弊了。为了让她出丑,老师找来一套很难的初三考题,限她十分钟做完。这次她考了零分。
如此一来,老师便心安理得认定三毛作弊。老师将他叫到讲台上,说:
“陈平同学喜欢吃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
说罢,便拿起毛笔,用力的蘸上黑色的墨水,围着三毛的眼睛画了两个大大的黑圈,并让她出去走一圈。
由于墨汁过多,顺着脸颊流得到处都是,引来了全校学生的围观和嘲笑。
三毛说,“从此我就得了自闭症”。
此后,她越来越厌恶学习,甚至“一到考场就晕倒”。父母迫于无奈,只能让她放弃学业,回家修养。
三毛的故事是教育中的一个极端个例,可老师在处理问题的荒谬逻辑却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案例有很多的相似处。他们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道德绑架,而丝毫没有反省自身的错误。结果,轻者被逼承认自己的不诚实,重者对其心理都造成严重的伤害。
我想,这样的教育真的可以休矣!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法应是怎样的呢?我觉得,作为老师应先承认自己的错,先向学生道歉才是正确的举措。因为老师的错导致学生的错,老师对此深感不安,请求学生原谅。我想,只要明事理的学生立马就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了。一石三鸟,既展示了老师知错能改的胸怀,又教会了学生诚信为本的做事原则,可能还因此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无小事,小事就是大事。衷心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充满智慧地进行教育。
镇南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