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了解一周世界航天动态
中国
我国首颗!嫦娥五号轨道器成功进入日地L1点轨道
国内首个直径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研制成功
中国天稻“航二代”首次成功育苗
“玉兔二号”发现的石块源自古老的芬森撞击坑
NASA
首批来自火星的声音:NASA公布“毅力号”录制音频
NASA完成SLS火箭核心级热火测试
NASA正利用“洞察号”着陆器测量火星熔核的大小
美退役卫星意外爆裂解体,关键轨道产生大量太空垃圾,原因不明
4月初“毅力号”上小型直升机将在火星表面升空
俄罗斯
俄“联盟”号火箭因故障推迟发射,原计划载18国38颗卫星上天
01
我国首颗!嫦娥五号轨道器成功进入日地L1点轨道
嫦娥五号轨道器在地面飞控人员精确控制下,近日成功被日地拉格朗日1点捕获,成为我国首颗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
目前,轨道器对地距离93.67万公里,整器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工况正常,后续将在日地L1点探测轨道运行,运行一圈周期约为6个月。
日地L1点位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之间,距离地球约万公里。这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动平衡点”,意味着在这个位置上受到来自各方的引力大小基本相同。航天器位于该位置时,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在节省燃料的同时,既不会被地球或者月球遮挡,还可以不间断地观测太阳或地球向阳面,是放置太阳观测站的最佳位置。
小编简评
恭喜啊,嫦娥五号轨道器顺利进入了日地L1平动点附近的(拟)周期轨道,成为了我国首颗日地L1平动点的探测器。下表是小编根据国内外学术文章,列举的部分工作在平动点附近的探测器、机构、发射时间等信息。也欢迎各位读者们补充。
图中SEL1,代表日地L1点,EML1代表地月L1点。Halo、Quasi-Halo、Lissajous分别代表不同的平动点附近的(拟)周期轨道类型。
02
国内首个直径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的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直径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代表着火箭院大尺寸不锈钢部件的扩散钎焊技术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悉,发动机喷管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最大直径1.8米,下段最大直径2.5米,壁厚最薄处仅1毫米,采用内壁铣槽、外壁直接套接结构的扩散钎焊制造工艺。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突破技术难题,实现了扩散钎焊技术从设备到工艺的全系统研究和应用,该喷管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大直径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编简评
为了适应卫星等有效载荷质量不断增加的需求,以及当前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各国都在积极研制新型运载火箭及其动力装置,以实现提高运载能力、降低运载成本、增加可靠性和适应任务能力的目标。
氢氧发动机是指采用液氢、液氧作为燃料的发动机。主要由吹除与预冷系统、起动系统、推进剂输送系统、推进剂调节及利用系统等四部分系统构成。
03
中国天稻“航二代”首次成功育苗
曾搭载嫦娥五号上天的约0株稻种成功育苗,长势喜人。这批共计40克的太空稻种于去年11月搭乘嫦娥五号登月,历时约23天、76万公里的“环月旅行”后,返回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种植。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植物航天育种国家级平台。
这批稻种可谓名副其实的“航二代”,其父母均为航天育种成果,分别名为“华航31号”和“航恢8”。“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搭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实现了水稻种子深空搭载的首次突破。”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种子在搭乘过程中会经历微重力、太阳黑子爆发等特殊环境,这会对稻种基因变异造成影响,极其难得。”
小编简评
这些种子内含4万个基因,可通过对其定向跟踪,从而发现可利用的优良基因。据专家介绍,这批水稻有望在6月底迎来收割,如果一切顺利,育种成果有望在明年底初步呈现。按照航天育种的一般规律,在4至5个世代后可以把水稻的优良性状稳定下来,进而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04
“玉兔二号”发现的石块源自古老的芬森撞击坑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3月21日2时和3月20日17时09分结束第28月昼工作,进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生存了个地球日,本月昼月球车行驶约30米,累计行驶里程.77米。
嫦娥四号巡视路径图
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嫦娥四号获取的探测数据,取得一系列有关着陆区矿物成分、地形地质演化历史、月壤太空风化程度和浅层地下结构等方面的科学成果。
小编简评
在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不能直接与地球进行通信,无线电波会被月球本身所阻挡。因为月球自转周期刚好与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相一致,导致月球只会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这是地球对月球长期施加潮汐力的必然结果,这就是潮汐锁定现象。
于是,在嫦娥四号登上月球背面之前,我国发射了鹊桥号中继卫星。这颗卫星运行在地月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晕轨道上,那里离月球6.5万公里,位于地月连线沿着月球的延长线上。
05
首批来自火星的声音:NASA公布“毅力号”录制音频
近期,NASA发布了首批在火星上录制的音频剪辑。据悉,“毅力号”的播放列表包括火星风、激光撞击岩石以及探测器金属车轮在碎石上滚动发出的声音。
“毅力号”于2月18日成功着陆火星时,它的传感器套件中有两个麦克风。在着陆18个小时后,它利用超级摄像机中的麦克风在火星上录制了历史上首个音频——风声。
小编简评
据小编了解,毅力号作为NASA第五辆、也是现役最先进的火星车,总共装配两套声音采集系统(麦克风),一处位于火星车左侧,主要用来记录进入、下降、着陆EDL(也就是所谓的恐怖七分钟)阶段声音采集。另一处声音采集位于火星车桅杆上的SuperrCam麦克风,辅助毅力号研究火星岩石和土壤。
06
NASA完成SLS火箭核心级热火测试
当地时间3月18日,在密西西比州圣路易斯湾附近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核心级的四个RS-25引擎全部点燃。核心级包括液氢罐和液氧罐、四台RS-25发动机以及计算机、电子设备和航空电子设备——它们相当于火箭的“大脑”。
热火测试是GreenRun系列的最后一项测试。GreenRun中的green指的是一起为核心级供电的新硬件,run指的是首次同时运行所有组件。在测试中,英尺的核心级产生了万磅的推力,同时锚定在位于密西西比州圣路易斯湾附近的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的B-2测试台上。热火测试包括装载73.3万加仑的液氧和液氢并点燃引擎。
小编简评
在热火测试期间,所有四个SLS火箭引擎将同时点火并点火8分钟以此来模拟发射期间的性能核心级的状态。等到该测试完成后,火箭将被翻新并运送到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并将跟火箭的其他部分组装起来——包括为ArtemisI任务做准备的猎户座航天器。波音公司是核心级SLS火箭的主承包商,AerojetRocketdyne公司则是RS-25发动机的主承包商。在未来,SLS火箭将在年之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07
NASA正利用“洞察号”着陆器测量火星熔核的大小
在研究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时,火星是被研究最多的。目前,有多个探测器和航天器在红色星球上运行。其中一个在地表的着陆器是NASA的InSightLander(洞察号),InSight利用在火星内部跳动的地震波来测量火星熔核的大小。
InSight自年以来一直在火星表面,自到达火星以来已经测量了多次火星地震。科学家们注意到,着陆器记录到的大部分火星地震都比较小。这些事件测量到了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包括那些在地表附近掠过,在地震和着陆器之间以相对直线的方式传播的地震波,以及在到达探测器之前在星球内部跳动的另一种类型。
目前,着陆器在火星上的位置正处于沙尘暴季节。该团队预计,在沙尘暴结束后的未来几个月内,该设施将记录更多的火星地震,从而对这颗行星的结构有更多的了解。
小编简评
“洞察号”火星无人着陆探测器是NASA向火星发射一颗火星地球物理探测器,它的机身设计继承先前的凤凰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之后将在火星表面安装一个火震仪,并使用钻头在火星上钻出迄今最深的孔洞进行火星内部的热状态考察。
年5月5日,搭载“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的“宇宙神”V-型火箭发射升空,执行人类首个探究火星“内心”的探测任务。11月26日,“洞察”号无人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
08
美退役卫星意外爆裂解体,关键轨道产生大量太空垃圾,原因不明
最近美国太空部队第18控制中队表示,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一颗退役卫星可能已经在3月10日爆裂解体,在关键轨道上产生了一些碎片,目前正在对其中16块进行跟踪,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碎片是因为与其他卫星碰撞造成的。
地球低轨道上又增加了很多太空垃圾。NOAA认为,这些碎片目前对国际空间站和其他关键航天器都没有构成威胁。目前人类已进行了多次发射,在完成大量太空任务的同时,也将大量太空垃圾留在了轨道上。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已轨道衰减落入大气层焚毁,但仍有4吨以上的太空垃圾还滞留在轨道上。其中大于10厘米的约3件,1厘米到10厘米的有90万件,小于1厘米的高达1.28亿件。这些家伙以7.7公里/秒以上的速度在太空横冲直撞,对人类的太空探索形成巨大的威胁。
小编简评
美国NOAA此次碎裂的卫星是年6月发射的NOAA-17,设计寿命为3年,但运行到年4月才正式退役。NOAA称已对NOAA-17按程序进行了航天器进行钝化处理,包括断开电源等。
凡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已不具备任何用途的各种人造物体,都被归为了太空垃圾,比如遗弃的火箭、失效或失控的卫星、火箭分离时产生的碎片、固态火箭的燃烧残渣等,甚至宇航员太空行走丢失的手套和工具,以及这些物体碰撞产生的次级碎片,都是地球上空太空垃圾的来源。
太空中的垃圾由于其长期滞留轨道,会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甚至威胁到载人航天器的安全,以及宇航员太空行走时的生命安全,即使轨道衰减返回大气层,也可能对地面安全造成威胁。随着全球各国太空探索的突飞猛进,太空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引发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