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看起来繁荣富裕的巴列维王朝为何最终被伊朗
TUhjnbcbe - 2022/11/1 21:01:00

“伊朗”这一国名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度”。雅利安人并不是指的某个具体的民族,而是对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的统称。这个族群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族群之一,另外两大游牧族系为蒙古系(阿尔泰系)和闪米特系。蒙古系族群下包括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等民族;闪米特系族群下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腓尼基人等民族。在“雅利安人”这个概念下同样也涵盖有多个不同的族系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生活在东欧平原的雅利安人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翻越乌拉尔山进入亚洲,另一支向西进入欧洲腹地。向亚洲迁徙的雅利安人后来又进一步演变分化为两支:一支向南进入印度半岛的成为今天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的祖先,另一支向西进入今天的伊朗地区成为伊朗人的祖先。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如今伊朗境内的雅利安人中崛起了一支名为“波斯”的部族。

“波斯”这个名字对我们中国人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明教就是来源于波斯,然而波斯人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呢?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公元前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亚历山大帝国分裂瓦解后波斯人又被由亚历山大帝国分化出来的塞琉古王国所统治,塞琉古王国灭亡后又被帕提亚人统治。

直到公元年波斯人又建立了第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然而这个第二波斯帝国又在公元年被阿拉伯帝国所灭,阿拉伯帝国灭亡后波斯又被西征的蒙古-突厥人所统治。在这一过程中波斯人皈依了伊斯兰教,而波斯传统的拜火教、摩尼教等宗教则在传播到中原后演化为明教。波斯人在经过长达近9个世纪的外族统治之后于年建立了第三波斯帝国(萨菲王朝)。

公元年萨菲王朝灭亡后波斯陷入到阿夫沙尔王朝、赞德王朝、恺加王朝三个*权分裂割据的状态,直到年恺加王朝灭掉了阿夫沙尔王朝和赞德王朝。时光进入19世纪后英国和沙俄围绕包括波斯、阿富汗、中亚以及中国的*、西藏等亚洲内陆腹地展开了一场地缘大博弈:英国把南部的波斯湾沿岸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波斯北部地区则沦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恺加王朝所能控制的只有中部地区一条狭长地带。

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恺加王朝经济萧条,封建统治者专横、残暴,一时间举国上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变,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年12月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开国之君。礼萨·汗上台这个时间点恰恰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一时期作为老牌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正在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美国正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时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然超过英国,不过美国还并没能在金融、*事以及国际*治影响力等各方面全面超越英国,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要等到二战后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老霸主英国与作为新兴大国的美国之间其实是存在一种竞争关系的。

波斯恰恰是当时英美地缘*治博弈的主舞台。伊朗之所以成为英美地缘*治博弈的主舞台源于石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早期出产的石油是供照明使用的,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就使石油成为工业化大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年美国海*计划处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美国准备同英国在商业上展开竞争。

油田的重要性使美国人的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这时的美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石油供应。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判断:美国当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九年零三个月后耗尽。威尔逊总统承认“缺乏国内外的稳定供应是一个大问题”。为此美国国务院怂恿作为美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的标准石油公司研究“与波斯*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许权范围之外的波斯北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礼萨·汗这个人尽管是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得以上位的,但他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伊朗逐步摆脱英国的控制。显然他并不甘心扮演英国人的傀儡这一角色,而美国也就被他视为是牵制英国的力量。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并非国王礼萨·汗一人。当时的波斯报纸上充斥着这样的报道:“英国人和俄国人在波斯的介入已足够深了,他们正不断侵害着这个国家的独立性;美国这个新兴帝国是最好的救星”。

当时波斯全国都把美国视为牵制英、俄的力量,一时间伊朗的宗教界人士、*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纷纷对美国投资进入伊朗表示欢迎。波斯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美国试图以此取代英国在波斯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美国资本在伊朗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之后两国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毕竟美国从来都不是为帮助波斯人从英、俄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来帮助波斯人建设的。

美国人之所以来到波斯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在一开始美国的确会出于自身利益对英、俄构成一定牵制作用,然而美国与波斯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双方的蜜月期其实是难以持久的。很快波斯报纸的态度就变成“美国人和英国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们都是欺负弱小的拜金者,只想着为自己捞好处”。年巴列维王朝把“波斯”这一国名更改为伊朗,同时开始淡化伊斯兰宗教色彩、推行世俗化改革。

年9月16日礼萨·汗之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父王之位,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上台时曾宣誓作为立宪君主会将权力下放给议会*府,然而实际上他却在逐渐干预*府事务。他致力于恢复*队并确保*队作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于皇室的控制之下。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伊朗首相。这位首相一上台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其中就包括将外国控制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而英美两国的石油公司就在没收范围。美国中情局随即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在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萨台*府。此后伊朗尽管名义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实际上已恢复了巴列维王朝的王权统治。这时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是靠美国人的支持才得以坐稳王位的。

同时伊朗作为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什叶派国家在中东外交格局中的孤立状态也使其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巴列维王朝和美国结成了盟友关系。巴列维王朝时代与美国结盟是为制衡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然而美国和伊朗结盟其实是为实现对中东这一事关石油美元体系安全的战略要地的控制,而美国要控制中东就不能只拉拢伊朗,实际上与此同时美国也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缔结了盟约。

海湾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结盟使伊朗西线面临阿拉伯国家的严重挑战。对此最为不满的可能就是宗教界人士——伊朗作为一个什叶派国家与美国结盟就是为牵制分化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然而美国却与作为伊朗对手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保持着盟友关系,与此同时美伊同盟的存在又使伊朗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中承受着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巴列维王朝的外交*策因此饱受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批评。

这时巴列维王朝被国内民众所诟病的还不只是外交*策。在外交上执行亲美*策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试图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国家。50年代的伊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三流国家,然而在经过白色革命之后伊朗在经济、*事、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

年伊朗全国一共有台拖拉机,而到了年就达到了台。年伊朗的化肥使用量为3.2万吨,年达到了68万吨,粮食产量则从万吨增至万吨。同一时期伊朗的工业年增长率为15%,煤炭产量从29万吨增至90万吨,钢铁产量从3万吨增至28万吨,水泥产量从万吨增至万吨,汽车产量从辆增至11万辆,发电量从5亿度增至亿度。

这一时期伊朗全国的企业固定资产从亿里亚尔增至亿里亚尔,国民生产总值从亿美元增至亿美元。年伊朗总人口约为万,其中城市人口在万左右,到年伊朗人口增至万,其中城市人口增至万。20年内伊朗增加了近万人口,城市化率也由31.58%增长到47.18%。年到年平均每年有33万农民进城,全伊朗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从29个增加到45个。

巴列维王朝把几千年来由教会控制的土地、税收资源收归国有从而使财*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时伊朗人均国民收入一度达到多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70年代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在1美元兑2元人民币上下浮动,也就是说当时伊朗的人均国民收入大约相当于多元人民币。多元的收入放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也不算高,然而大家想想看70年代我国的工资收入水平是多少?

那时每个月拿几十块钱的工资在我国就算是高收入了,人家伊朗人多元是个什么概念啊?今天中东的沙特、阿联酋、科塔尔、科威特等国被誉为土豪国,然而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中东的土豪国是伊朗和伊拉克。随着财富的增加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改变:伊朗人外出旅游、到影院观看西方电影等都成为当时很时尚的消费方式。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繁荣不只停留在物质财富方面,同样也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巴列维王朝剥夺了由宗教势力控制的司法大权,对司法系统进行世俗化现代化改革,尽可能保证了司法公正。在宗教气息浓厚的中东地区伊朗妇女可以上学、工作,可以不带头巾面纱,可以穿比基尼;相比之下沙特直到前两年才允许女性开车上路,而这也成为当时的一大国际新闻热点。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策让伊朗妇女摘下了面纱,走出了家门,她们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上学、就业的权利。

那时伊朗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伊朗美女开车出行;在伊朗海滩身穿比基尼的时尚女郎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伊朗女性甚至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选举权。可以说当时的伊朗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在了伊斯兰国家的前列,伊朗当时也因此在国际上被称为“文明之光”。这看起来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然而霍梅尼振臂一呼就使巴列维的美丽新世界烟消云散了。

原来巴列维王朝看似繁华的景象竟是镜花水月一般不堪一击,难道霍梅尼真是天赐神力吗?事实上白色革命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潜藏下了诸多矛盾:在白色革命的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被引入伊朗,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同伊朗传统的伊斯兰教义发生了摩擦。激进的土改措施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而伊朗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却无法满足涌入城市的农民们的生活需要。

一时间伊朗的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如果这时的伊朗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王朝,那么就能凭借强大的统治力量压制各种反对的声音,然而这时的伊朗至少在名义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如果这时的伊朗是一个真正的宪*国家,那么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也许还可以在宪法框架内得到解决,然而伊朗这个所谓的君主立宪国实际上又为王室等既得利益集团保留了大量特权。

这时的伊朗既非一个绝对专制的封建王国,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宪*国家。这一时期特权阶层的贪腐之风蔓延得几乎和经济发展同样迅速:王室成员靠充当中间人捞取巨额合同佣金,一些*府官员和*官也利用职权收受大笔贿赂。*博机构和娱乐场所到处出现,吸*者日益增多。由于进口先进技术,外国技术人员随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响几乎渗透到每个领域。

尽管伊朗的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别却并未缩小,反而是更加扩大了。对于一小撮富有冒险精神的买卖人而言: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就像是一个聚宝盆,因为他们在”白色革命“的过程中发了大财,过起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与此同时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居民依然处于最低生活水平之下。上文所列举的现代化数据以及时髦的短裙照片在巴列维时代其实很难在首都德黑兰之外体会到。

当时的德黑兰只有全国15%的人口,却占有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医生。在霍梅尼夺权两年前的年伊朗乡村地区婴儿死亡率达到了千分之,也就是八个婴儿要死掉一个。在德黑兰平均每10个人拥有一部汽车,而在其他地区平均90个人才有一部汽车。年农村消费还占总消费的1/3,到了年就只剩下19%了。我们先暂时抛开城乡区域差距不谈,那么即使在首都德黑兰城内最穷的17%的人口只占有1%的收入。

当时一半的德黑兰市民挤在50处棚户区。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策是让千家万户的伊朗人的女儿享有自由着装的权利,可这些生活在棚户区的贫民们会在乎自己的女儿穿不穿比基尼吗?事实上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尽管吸引眼球的是那些露大腿的有钱有闲阶级美女,然而真正构成社会基础的却是生活在现代化生活边缘的棚户区青年。巴列维笃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来。

然而巴列维可能不知道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有多么的贫困与寒酸,可如果一旦旁边盖起了一个宫殿就会使住在茅草屋里的人立刻就会感觉到不舒服“。人性有时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尽管表面上看伊朗的宏观经济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然而当生活在最底层的伊朗民众看到达官权贵们的阔绰时再对比自己的生活状态会作何感想呢?

巴列维和他的家属及随从的腐化、他的独裁统治就像癌细胞一样吞噬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制度。巴列维王朝把全国大多数人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宗教人士对宗教*策不满,民族主义者对外交*策不满,宪*主义者对王室特权不满,底层民众对贫富差距不满......这各种各样的不满情绪逐渐汇聚成为反对巴列维王朝的强大民意基础。这时巴列维自己的昏招使国内矛盾迅速扩大。

年10月份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欧佩克决定把原油价格从3.美元增加到5.美元,12月又大幅度提升到11.美元。油价的暴涨使包括伊朗在内的产油国赚的盆满钵满。到财年伊朗的石油收入只有28亿美元,/74财年增长到46亿美元,/75财年暴涨到亿美元,财*收入从73/74财年的68亿美元增长到74/75财年的亿美元。

这笔天降横财使巴列维冲昏了头脑,于是他轻率地提出20年内建成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当时伊朗的财*官员脑子还比较清楚:知道石油收入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财*官员们最初制订的计划只是要求投资增加%达到亿里亚尔。然而巴列维大笔一挥变成了亿里亚尔,规划了25%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伊朗还从美国买了最高档的F-14战斗机和基德级驱逐舰。

巴列维不仅要使伊朗成为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还要做世界前五的*事强国。其实当时的伊朗根本不具备如此大规模建设的条件:仅仅是因为港口卸载缓慢就让伊朗在/75年度为货船滞期赔付了10亿美元罚金。更可怕的是这些企业大多因为规模过大变成了半拉子工程。这些工程消耗了巨额资金,给经济带来好处的时间点却不断向后推。结果伊朗落实计划的第一年财*赤字为亿里亚尔。

第二年的财*赤字暴增到亿,之后则稳定在千亿以上。年到年物价指数从上升到,年飙升到,年飙升到。年的通胀率达到了60%。同时后由于投资摊子太大,很多项目临时下马,造成失业率从年的1%飙升到年的9%。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经济问题和腐败叠加,这一切终于使巴列维王朝不可避免走向覆灭。

从年起伊朗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王室游行示威。这些游行示威的参与者各自的主张并不相同:有人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使伊朗王室成为像英国王室一样的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存在;有人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这就要求彻底废除王室;有人主张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主张恢复伊朗传统宗教的地位......总之各种对王室不满的人全都在这时走上街头参加抗议。

在这一过程中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逐渐掌握了示威运动的领导权。年1月伊朗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强烈的反对民意之下被迫出走,两周后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回国并宣布“君主制时代已然结束”。巴列维改革的本意也许的确是想促进伊朗的经济发展,然而却没能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广泛惠及全民,最终巴列维王朝还是没能逃脱被民意吞没的命运。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起来繁荣富裕的巴列维王朝为何最终被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