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一幅千元的画,是如果在12年后飙升至4
TUhjnbcbe - 2022/11/4 19:07:00

年,一幅画以4.5亿美元的价格被卖出,震惊全球。最让人称奇的是,这幅名为《救世主》的画在12年前的价格仅仅是美元,并且,从一开始,这幅画就争议不断,很多人质疑这幅画的真伪。这样的一幅画,是如何一路走高并飙升到4.5亿美元的呢?个中缘由,复杂到令人难以想象。

修复前的画,价值美元

事情要从年说起,在美国有两位艺术品经销商名叫亚历山大·帕里什(AlexanderParish)和罗伯特·西蒙(RobertSimon),他们自称是“沉睡(作品)猎人”(sleeperhunter),光听这名字你就能猜到他们是干嘛的了。没错,他们就是专门去古玩市场淘一些被低估的艺术品,然后转手赚差价。

这两位经销商偶然发现了这幅不起眼的耶稣基督的画像,他的右手以圣礼的姿态举起,左手托住一个透明的球,这幅画正在美国新奥尔良拍卖。

当他们看到这幅耶稣画像时,一眼就看出这幅画非同一般,所以他们联手以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它。

经销商亚历山大·帕里什

他们之所以看中了这幅画,一方面,是因为画像人物的脸上有明显的覆盖色,是修复过的;另一方面,画面大部分地方没有修复的痕迹。

从没有修复的部分看,他们估计这幅画已经有年左右的历史了,也就是说大约是公元1年左右的作品。

至于修复的痕迹,说明这幅画有价值,如果是随便一位画师张三、李四画的,谁会花那么多功夫去修复呢?

经销商罗伯特·西蒙

于是,他们把画带到著名的画作修复师戴安娜·莫德斯提尼(DianneModestini)那里,她看到这幅画画笔细腻,画工不简单。于是拿给她的丈夫马里奥(MarioModestini)看,马里奥是当世顶级的画作修复大师,他接触过多幅达芬奇的作品,还曾为美国国家艺术馆修复过达芬奇的作品《吉内薇拉·班琪》,不过这时候他已经98岁了,健康状态很不好。

马里奥仔细看了画后说:“这幅画的作者很伟大,我不知道是谁,但按照年代来看,应该在达芬奇之后”。

可惜的是,不久后马里奥去世了,莫德斯提尼开始对照片进行修复,她用棉签蘸着丙酮、酒精等溶剂小心翼翼地去除一层层油漆,并重新上漆。

修复师戴安娜·莫德斯提尼

当她清理到耶稣画像的右手时,发现拇指处有“悔笔”,也就是说作者原先画了拇指在一个位置,后来又改变主意,用底色把拇指隐藏了起来,重新再画一个拇指,这次画的拇指跟之前画的位置、指向不一样。

至此,她认定这幅画不是仿品,因为如果是仿品,各处的位置会先安排好再下笔,就不会有“悔笔”。也就是说,她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由一个画工十分了得的艺术家画的原创作品。

过了一段时间,当她修复到人物的嘴巴上面的一小片时,她发现很难修复。她反复尝试,当她做到第10次时,她猛然发现,上唇与下唇之间,是没有唇线的。这种处理手法与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嘴巴如出一辙,是达芬奇的独家绝活,没有其他人能做到。(《蒙娜丽莎》在年投保的保险估值是1亿美元,约相当于年的8.7亿美元)。

蒙娜丽莎

她瞪大双眼,两手开始颤抖,她当即打电话告诉给经销商罗伯特:“这是达芬奇的作品!”。罗伯特听到这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

要知道达芬奇传世的画作不过15幅,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现在被告知自己手里竟然有一幅?而且还是元淘来的?不带这样开玩笑吧?

另一名经销商亚历山大同样觉得难以相信:“就好像说我看到宇宙飞船停在我家草坪上,我看到几只独角兽,简直是天荒夜谈”,他继续说:“这太牵强了,甚至不要试图说服自己这是对的,因为你只会让人看起来像个傻瓜。”

分辨一幅画是不是真迹,除了看画功、笔法之外,溯源很重要。一幅画出自哪里?经过谁的手?是如何到你的手上的?对于一幅凭空出现的画,人们的态度十分谨慎。

莫德斯提尼的修复工作从年开始,到年才完成,因为这幅画损毁严重,修复工艺极其复杂,难度极大。

在此期间,两位经销商则忙着查阅了各种史书,想要找到此画的资料,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然而没有什么收获,只知道它在年曾出现在英国伦敦的拍卖会上,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然后他们又查了17世纪的英国古籍《查理一世》,有两处好像提到这幅画。他们的画上面没有英国皇家印章,不过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幅画已经重新裱装过。

卢克·赛森

年,两人将这幅拍照发给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卢克·赛森看。作为馆长和策展人,卢克经常在电邮里收到被认为是名家失落的画作的照片、幻灯片等,绝大多数他都是嗤之以鼻。但这一次不一样,这幅画让他眼前一亮,他心想“天啊,这好像是真的一样”。

随即他和两位经销商约了时间,并邀请了包括米兰市博物馆的玛丽亚·特蕾莎·菲奥里奥和牛津大学艺术史的名誉教授马丁·坎普在内的五位顶级达芬奇专家观看这幅画。

这是一场很微妙的鉴赏大会,按照卢克的说法,他邀请5位专家过来,只是想看看他们看到画时的反应是怎样的?是不是像自己一样激动?他并没有直接问专家们这幅画是不是达芬奇画的,更没有发起一个是与否的投票。

玛丽亚·特蕾莎·菲奥里奥

马丁·坎普说:“我尽量不带期望,因为如果有期望,这个期望会让自己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我静静地看着它,它很有震撼力……我总是随身带着放大镜,这可能有点夸张,但这种场合真的能派上大用场,我能闭上嘴,只是用眼睛去认真看,我很享受这个时刻。”

菲奥里奥说她被画的下半部分完全震撼到了,她觉得这很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然而,她又说不能仅凭画作的保存状态来判断是不是出自达芬奇之手,因为画损毁太严重了,当时还只是修复了一部分。

专家们都表示,这幅画很令人震撼,不排除是出自达芬奇之手,不过,谁都没有把话说死。

“我并没有真正得到答案。我没有得到直接的答案。”当时在场的罗伯特后来说,但大约一周后,他声称他接到了博物馆的电话,说“基本上每个人都同意这幅画确实是达芬奇的作品。”

年,卢克颇具争议地将《救世主》列入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达芬奇作品展,并贴上了“达芬奇的作品”标签,展览门票更是高达美元。这是该画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展览过后,这幅画成了艺术圈的热门话题,质疑的声音纷至沓来。

最大的质疑是这幅画没有出处,是凭空出现的。还有就是这幅画本身损毁严重,大部分地方是修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幅画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修复师戴安娜·莫德斯提尼的作品。另外,还有人质疑为何这幅画在没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就能以达芬奇的名义放在英国国家美术博物馆展出?也有一些专家质疑这幅画的画工不像达芬奇,甚至有人质疑耶稣的右手手指画错了,以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的熟悉不可能画错。

英国国家美术博物馆

不过,这些争议并不影响这幅画的价值飙升,在有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背书后,罗伯特和亚历山大开始信心满满地寻找买家,他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2亿美元。他们找到英国苏富比拍卖行,让他们帮忙寻找买家。

年,《救世主》修复完成,他们起初想把画卖给博物馆,在接触了多个地方的博物馆后,他们遭遇了挫败。

在当时艺术界流传的一个笑话是:“那幅画是当代画作,因为其中85%是在过去10年中绘制的。”

不过,总有些人是不怕死的,他们信奉只有高风险才会带来高收益。来自俄罗斯的富翁雷博洛夫列夫就是这样的人,他对这幅画很感兴趣。

雷博洛夫列夫

但因为艺术品的价值是很抽象的,艺术品的定价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再加上个人的隐私问题,所以艺术品的交易是个很却缺乏监管的市场,其不透明程度堪比*品交易。很多时候你不知道卖家是谁,不知道买家是谁,东西在谁的手上,成交价是多少。

这就给了一些二道贩子巨大的投机空间,比如瑞士的伊夫·布维尔。布维尔在艺术圈里可谓是八面玲珑,他熟透了圈中的规则,有哪些卖家等等。雷博洛夫列夫找到了布维尔,说自己想买这幅画,他们之前就有过多次交易,雷博洛夫列夫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

布维尔虽然说宰客时下手会狠一点,但基本的职业操守还是有的。他告诉雷博洛夫列夫:“不要买这幅画,它永远不会是一笔好的投资,”他警告雷波洛夫列夫,并指出这幅画经过多次修复,这就像一辆多次维修过的汽车。

伊夫·布维尔

然而这位俄罗斯富翁也真是够轴的,他就是铁了心要买。

遇到这样的客户,布维尔当然很乐意提供服务了。

布维尔先找了一位谈判高手和苏富比拍卖行谈好价格,将价格敲定在美元,并让拍卖行对此次交易保守秘密。

然后布维尔告诉买家雷博洛夫列夫,说卖家出价1.5亿美元,雷博洛夫列夫当然是一番讨价还价了。布维尔然后又假装为他谈判,最终将价格定在1.亿美元,并且告诉雷博洛夫列夫现在有几个博物馆都在和苏富比接洽中,手快有手慢无。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套路,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雷博洛夫列夫能混到今天这个层次,怎么可能不懂呢?不过此刻着了魔的他就好像一个三岁小孩。

修复后的《救世主》

交易在同一天进行,这一转手差价就是万美元,这钱也太好赚了吧。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后,布维尔以万元买入这幅画的事情,被人披露了出来。

雷博洛夫列夫愤怒了,算上这次交易在内,他一共从布维尔手中买入37幅名贵的画,每一幅画就放佛是布维尔给他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据外界估算,假设按这次交易的利润率计算,布维尔单单从雷博洛夫列夫手中就赚了10亿美元的差价!

雷博洛夫列夫给布维尔一个和解的办法:1个月内把37幅画按雷博洛夫列夫买入的价格卖出去,否则你就麻烦了。

面对雷博洛夫列夫这样的大佬的威胁,他有点不安。但他认为低买高卖属于经商的正常操作,没什么好谴责的。而且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卖出37幅名贵的画,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布维尔只能拒绝。

雷博洛夫列夫把他告上了法院,他当然不指望法院能帮他把钱追回来,他的目的是要把布维尔的信誉搞臭,雷博洛夫列夫还把布维尔的事情告知了所有的银行、保险公司。他的目的达到了,布维尔在整个艺术圈名誉扫地,不会再有人跟他做生意了。

雷博洛夫列夫后来找到了佳士得拍卖行来帮他出售他收藏的画,《救世主》是其中的重头戏。佳士得在世界各地举行了巡回展览,并冠以“男版蒙娜丽莎”、“最后的达芬奇”的名称。

宣传片

在一段漂亮的宣传视频中,聚焦于观众的脸部,而画本身并没有露面。他们请来了著名的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他和其他观众一样,正在专注地观画,观众们流露出各种表情:欣喜、感动流泪、敬仰、崇拜等。

不得不说,他们的策略很成功,巡展引起了轰动,成为近代艺术史上的现象级的现象。有了一众认为此画出自达芬奇之手的专家学者的背书,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加持,再加上“男版蒙娜丽莎”这个称呼,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将其地位等同于《蒙娜丽莎》,毕竟超过99%的的观众并不真的懂得欣赏达芬奇的笔法,人们在乎的是“我有没有看过这幅世界名画”。

佳士得不愧是世界强品牌,果然深谙营销之道,他们要的就是这种传播效果。只要知名度上去了,就不愁找不到买家,因为有很多收藏家也属于那99%的人,他们是为了权力、名利而收藏。

拍卖会现场

年11月15日,这一历史性的拍卖会在纽约举行,因为人太多,他们不得不加座以招待客人,把整个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救世主》起拍价7万美元,主办方也给自己订了个小目标:1.8亿美元。这是之前的画作拍卖的最高纪录,毕加索的《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也是由佳士得操刀,于年成交。

整个拍卖过程持续了持续19分钟,由佳士得总裁朱斯·皮尔克南(JussiPylkkanen)亲自掌锤。据《纽约时报》的报道:

“在整个拍卖过程中出现了喘息声,出价从数千万美元攀升至2.25亿美元,五人攀升至2.6亿美元,然后是两人。随着竞价放缓,买家考虑下一个数百万美元的增量,拍卖师JussiPylkkanen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会等待。’”

朱斯·皮尔克南

“接近尾声时,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联席主席亚历克斯·罗特(AlexRotter)在电话中代表一位买家,两次大出价,摆脱了佳得士古代大师画作负责人弗朗索瓦·德·普尔泰尔(FrancoisdePoortere)的最后一次竞购。”

买家的名字没有公布,最终出价为4亿美元,但售价还得加上支付给佳士得的佣金0万,总价一共是4.5亿美元。

据事后佳士得透露,最终夺标者是一位不知名人士,在开拍之前,佳士得致电这位买家,告诉他参加拍卖必须提前支付最高意向价的十分之一作为押金,这位买家二话不说,连夜给佳德士转账1亿美元。

拍卖会后,这位神秘买家的身份,成了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

不久,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买家是当时的沙特阿拉伯储君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binSalman),但本·萨勒曼从未承认。不过外界对此基本相信,这世界上能如此任性挥霍钱财的人不多。他曾经花5亿美元买豪华邮轮,还花3亿美元买法国酒庄,反正那也不是他的钱。

至于本·萨勒曼为何不惜重金誓要买下这幅画?外界众说纷纭,有人猜测他是出于宗教动机,耶稣在伊斯兰教中是先知,画他的画像等于亵渎先知,所以他要把画买下收起来;有人说他在这幅画中看到了自己;还有人说他要打造沙特的软实力,艺术品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人说他这是为了转移视线,掩饰矛盾。但这些都是外人猜测,至于真正的目的,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本·萨勒曼

年6月,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举行了一个画展,之前就有传闻画展上会展出《救世主》,而在展会开始的2个月前,本·萨勒曼到访了法国并和法国总统会面,这更让人坚信是他买了这幅画。

在画展开始前几天,人们拿到了画展的布置图,布置图上显示,《救世主》放在最后一个展厅,作为压轴。

人们充满了期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能目睹一下这幅画也是幸事。而对于修复师戴安娜·莫德斯提尼和其它一众专家学者,尤其是认为该画的作者是达芬奇的人,他们也想知道卢浮宫对这幅画是什么态度的。毕竟以卢浮宫在艺术界的地位,如果卢浮宫认为是达芬奇画的,那就是一锤定音了。

然而展会开始后,人们大失所望,在展会初期,原定展出《救世主》的地方,却是空的,到了展会后期,主办方干脆摆了一幅仿品上去。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展会刚开始时,还有一本卢浮宫出版的名为《救世主》的小册子在展会上出售,这本书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分析、鉴定结果等,据修复师戴安娜·莫德斯提尼说,她看到过别人买到的这本小册子,上面写了卢浮宫的认定结果是“这幅画是达芬奇画的”。

小册子上的鉴定结果

不过小册子很快就被当局回收了。有记者致电卢浮宫,询问为什么出售的小册子要回收时,负责人起初说卢浮宫没有出版过这样的书,后来又说说小册子已经销毁,因为卢浮宫不想把信息泄露出去。当记者说公众应该有知情权时,对方说“那你应该去问总统。”

事后,有知情人透露,原定展出的《救世主》最终没展出,是因为双方没谈拢。画主想要把这幅画与《蒙娜丽莎》放在同一个展厅展览,其目的很明确了,就是想让他的画能和《蒙娜丽莎》相提并论,如果卢浮宫这样做了,那就等于为这幅画正名,从此再也不怕外面那些流言蜚语了。

而卢浮宫显然不愿意这样做,所以最终画主不同意借画,才有了后面的一些列骚操作,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幅千元的画,是如果在12年后飙升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