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位于现在毛里塔尼亚、马里境内的加纳帝国遭到了致命一击。
从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穿越撒哈拉,到达沙漠南侧,就到达了真正的非洲,我们称之为“西非”。欧洲人到达之前,西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本土帝国,加纳帝国就是第一个。
古代加纳帝国与现代加纳共和国在地理上并不重合。现在的加纳曾经被英国人称为“*金海岸”,在西非的南部与大西洋相邻,而古代的加纳帝国则更靠北,位于毛里塔尼亚和马里的边境地区,属于内陆,没有延伸到南面的*金海岸。
在加纳帝国统治的后期,撒哈拉的北面已经是穆斯林的天下。这时的伊斯兰世界是分崩离析的,摩洛哥境内处于部族时期,许多部族各自为*,互不隶属,没有能力对外扩张。直到一个名叫伊本·雅辛的人出现,形势才有了变化。
在现代沙特的历史上,它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得益于一个叫瓦哈比的教派。这个教派提倡艰苦朴素,战斗力强。沙特王室皈依了瓦哈比,突然爆发的战斗力让它成了中东豪强。
瓦哈比式的爆发在伊斯兰世界其实并不少见。11世纪的摩洛哥恰好就经历了一次。
伊斯兰教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大法学学派。伊斯兰教采用教法制,也就是说,人间的法律都是根据《古兰经》来的,不管是判决人们结婚离婚,还是惩罚杀人偷盗,都要从《古兰经》中寻找依据。如果《古兰经》中找不到依据,世间还流传有许多先知穆罕默德当年说过的话(叫圣训),也可以用来做法律。与中国的典籍作对比,《古兰经》相当于中国的五经,而圣训则相当于中国的《论语》。
但由于人间事务过于复杂,必然还有很多情况是《古兰经》中没有提到,并且圣训中也没有说过的,这些事情该怎么判决呢?
围绕着这个问题形成了两大派别:意见派和圣训派。意见派是温和派,认为如果找不到依据,就由教法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类比,或者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进行判决。圣训派则是死硬派,认为经文和圣训中必然包括了一切情况因此必须紧扣圣人言,不准发挥。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伊拉克人艾卜·哈尼法,后者代表人物是沙特人马立克。
意见派演化成了哈乃斐派,圣训派演化成了马立克派。
后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又形成了四大派别,按照从保守到自由的程度分别是罕百里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和哈乃斐派。
最温和的哈乃斐派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派别,作为斗争失败者的马立克派却保留着强硬的姿态,他们来到了非洲,开始传播。
伊本·雅辛就是一个马立克派。他是一位学者,却投靠了一位摩洛哥的酋长雅西雅·伊本·易卜拉欣。学问和*治联姻了。
在伊本·易卜拉欣的帮助下,伊本雅辛开展了穆拉比特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就是要推广马立克派的教法统治,采取的手段则是武力。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队,开始向南扩张。在撒哈拉北部,有一座叫西吉尔马萨的小城,这座小城现在已经成为废墟。但在历史上,它却是南北纵穿撒哈拉沙漠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伊本·雅辛开始了征服萨赫勒之路。
在非洲,萨赫勒是一个特殊的名词,指的是撤哈拉以南的草原地带。这里紧邻着沙漠,却已经适合人类生存。这里的人种和撒哈拉以北的人种不同,在北方以阿拉伯和柏柏尔等浅色人为主,而在萨赫勒区域,却居住着黑人。历史上北非人与欧洲人、亚洲人的联系更加便捷,而与萨赫勒区域的黑人却隔着巨大的死亡之海,只有数条商道可以贯通。人们必须带上数十只到数百只骆驼,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沙海的南岸。
伊本雅辛的圣战队伍前来,终于打破了西非的孤立状态。在经过了最初的屠杀之后,萨赫勒区域的人逐渐开始改信伊斯兰教。
加纳帝国衰落后,被马里帝国取代。西非三大帝国的后两个: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都已经是伊斯兰国家。他们信奉的是马立克派教义,这个严格的教派在原产地式微后,却意外地在非洲找到了知音。
在现代的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和马里,都能找到许多虔诚的穆斯林,他们严格遵守礼拜规则和各种教义,严肃程度让阿拉伯人都感到汗颜。马立克教派的影响已经深人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我在努瓦迪布碰到的那群青年人,遵循的就是马立克派的规矩,但他们虽然遵守,却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马立克派,他们只是从小就被教导着怎么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