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结合国际石油市场,看国际油价的涨跌波动中
TUhjnbcbe - 2022/11/14 17:12:00

国际油价的涨跌波动反映了国际石油市场的每一次发展和变革。

因此,基于分析,根据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理论,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石油市场的全面认识,整理和甄别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核心因素。

供给侧影响因素

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供给侧因素主要是世界石油的生产和供给。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和分布、石油生产成本、世界产油国的产量行为、地缘*治、气候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都是影响石油生产供给的主要方面。

其中石油资源的储量和分布与石油生产成本将在长期范围内影响石油供给,而产油国的产量行为、地缘*治、气候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等则是影响石油生产供给的短期因素。

一、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和分布

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具有较强的地缘性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不均衡,这是影响石油供给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世界石油分布不均衡,中东地区、中南美洲和北美洲是全球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

中东地区有“世界油库”之称,中南美洲的石油储量增长最快,而世界石油消费新中心——亚太地区的石油已探明储量仅占全球2.6%。从石油资源的地缘性特征来看,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分布的极不均衡导致各国石油生产和供应的不平衡,从而引发石油生产的垄断性,加剧市场竞争产生地缘*治冲突等。

从石油峰值理论来看,具备不可再生可耗竭性特点的石油资源,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有限,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变革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世界石油储量在纵向时间上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

尤其是人们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美国发现了第一个页岩油藏,自此人类开始了页岩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全球页岩油储量超过石油,美国页岩油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美国“页岩革命”商业化开采的大规模展开,美国页岩油产量突破2亿吨,超过国内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占世界总量的90%。

二、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资源是有机生物在山河岁月下的“沉淀”在漫长时间中日积月累并“埋葬”于陆地或海洋。因此,石油勘探开采的生产成本成为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生产和供给的重要因素。

根据马克思资源价值理论,石油生产成本不仅包括石油勘探开采相关成本,即原油勘探、油田建设开发和石油生产作业等直接成本,还包含因占据独特自然条件土地而获取的垄断地租。

一方面,石油资源埋藏的自然资源条件成为决定石油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石油资源更为“廉价”是因为中东国家的石油大部分分布在易于开采的陆地地区,采用标准型技术即可勘探和开采石油;然而对于深海石油勘探,不仅勘探成本高昂且匹配的技术难度较大。

俄罗斯得益于丰富的陆地石油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以及完善的国内输油管道网络等基础设施,因而成为世界上石油开采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规模大并且埋藏较浅,石油生产成本约为9美元/桶,是世界石油生产国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自然资源的弊端。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开采埋藏在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的石油资源,即页岩油油,存在于岩石层里的石油对开采技术要求更高,难度系数更大,勘探和开采成本更高。

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美国开发出一百多项配套的钻完井、压裂技术在页岩油开发中取得成功,但受限于开采技术的高昂生产成本成为制约美国石油生产增长的关键因素。

直到年,随着水平钻井与水力压裂的技术突破,页岩油的开采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得页岩油大规模开采生产成为可能,页岩油的生产得以成功商业化。

由此可见,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天然客观因素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石油生产成本是决定石油生产和供给的一个长期影响因素,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资源分布的自然条件和国内石油生产和开采技术的发展是制约石油生产成本的关键影响。

三、国际石油市场竞争

鉴于石油资源自然分布的客观现实情况,石油生产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石油行业属于高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高昂的固定投资成本且投资生产周期较长,投资收益具有滞后性,但远高于边际成本的石油价格能够带来高投资风险的回报;

另一方面石油工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行业进入壁垒高,从而为石油工业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供天然优势。根据市场竞争理论,国际石油市场中的主要产油国或组织的产量行为和竞争关系将直接影响石油的生产和供给,进而引发国际油价波动。

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集聚着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的中东地区,于年9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OPEC组织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控制和主导着世界石油的生产和供给,国际石油市场一度呈现出卡特尔组织的垄断市场结构特征。

20世纪70年代,OPEC内部成员国的斗争,引发OPEC组织的石油禁运和减产,引爆了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国际石油供给短缺导致国际油价大幅快速上涨,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重塑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格局,并成为驱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低位运行的关键因素。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OPEC组织、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和国际石油市场供给端的新兴势力美国,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和利益博弈,国际石油市场供给端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OPEC+传统产油国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国际油价剧烈下跌,15年来首次达成减产协议。

可见,当前世界石油生产和供给不再受单一垄断者OPEC组织的主导和控制,而是呈现出垄断市场特征,石油生产和输出国之间的产量行为、市场争夺和利益博弈都将直接影响世界石油的生产和供给,成为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

四、地缘*治和短期气候灾害等不确定事件

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分布地区与石油消费区域的不均衡,引发各国对石油资源、运输路线及其销售市场的激烈争夺,从而导致紧张的地缘*治冲突。地缘*治冲突主要是指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突发性*治事件,如战争、革命、罢工等等。

地缘*治因素是引发世界石油供给量发生突变的重要直接变量,将在短期内引发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地处亚、欧、非三洲枢纽位置的中东地区既集聚着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同时也交织着地缘经济*治冲突矛盾。

20世纪70年代,OPEC成员国发起的石油禁运与减产,以及成员国国内革命引发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造成世界石油供应严重短缺,油价暴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进入21世纪后,地缘*治因素引发的战争和冲突直接影响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伊拉克引发石油出口锐减并发生暂时性中断。

尼日利亚三角洲地区的持续暴力冲突事件致使多个石油基地处于减产和瘫痪状态。中东地区受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影响,爆发的国内动乱严重影响了石油生产和出口。

利比亚内战,石油产量在一个月内骤降72.42%。利比亚国内石油工业因各大港口工人大罢工引发石油出口受阻而陷入困境,石油产量一落千丈。另外,石油生产的野外作业特点,使得石油的开采和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短期气象灾害的影响,极端气候灾害将损毁和破坏石油生产和运输设备,从而在短期内导致石油产量大幅减少。

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引发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石油供应中断,哈维飓风导致美国石化行业陷入“半瘫痪”,可见,突发气象灾害在短期内迅速减少石油生产供给从而快速推升国际油价。

综上所述,国际石油市场供给侧因素是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核心因素之一,世界石油生产供给在长期内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在短期内则主要由世界产油国的产量行为、地缘*治、气候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

需求侧影响因素

影响国际油价的需求侧因素主要是世界各国对石油的消费需求量。

国际石油市场发展与全球科技进步和各国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因此,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情况,能源技术的进步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和推广等因素成为影响石油消费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研究都证实了石油需求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联。

全球经济发展与世界石油消费量呈现联动变化,结合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石油消费增速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石油消费增速表现出显著的同步变动趋势,在此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增长大幅下降。

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当时,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0.74%,而此前均保持在5%以上,世界石油消费曾连续两年呈现出负增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速达到5%。

21世纪后,世界经济扩张推动石油消费需求的同步增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萎缩1.73%同时引发石油消费需求下降2.93%。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增长最快,中国凭借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腾飞,保持着长达30年的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带动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

可见,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动力,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状况是引发石油消费起伏变化的关键变量,全球经济发展需求成为驱动国际油价波动的核心因素。

二、能源技术进步

能源技术进步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从长期来看,能源技术进步和替代能源发展将作用于石油消费需求。

首先,能源技术进步有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世界范围内各国提升能效的措施有力地降低了全球能源强度。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全球能源效率统计数据,年-年期间,全球能源强度以年均1.25%的复合下降率逐年下降。

新形势下,能源技术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并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事革命的重要突破口。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单位GDP能源使用量数据,世界单位GDP能耗整体水平由.9下降至.54,降幅达30%,年均降幅1.19%。

“金砖四国”的单位GDP能耗年均降幅达到1.33%,其中,中国能源技术效率进步最快,单位GDP能耗自.48下降至.31,降幅高达65%,年均降幅为2.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能源技术进步促进了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使得人类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需求在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下持续攀升,石油对外依赖度开始突破60%,国内石油供需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挑战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中国*府带动下加快推进国内能源转型,以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为重点,国家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供给发展方向。

国家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的战略方向。确定的“新七领域”中与能源发展相关的产业就占了三个,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强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府的大力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加速推进,能源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因此,从长期来看,能源技术进步直接减少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石油消费需求量,从根本上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费依赖,从而成为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需求侧因素。

其他特定需求因素

石油的特定需求因素是指除石油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以外的其他因素,体现出石油在商品属性以外的金融属性、战略属性和*治属性等,主要包括石油库存储备、石油投机和地缘*治等因素。石油的特定需求因素将通过作用于国际石油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变动,从而引发油价波动。

一、各国石油库存储备

国家石油库存储备包括*府的战略石油储备和企业的石油商业库存。各国的石油库存储备是调节国际石油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变量,并且一定规模的石油库存能对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产生“放大效应”,并成为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助推力。

当国际油价上涨时,石油消费国争相补充其石油库存,将推动油价的进一步上涨;当油价下跌时,各国忙于消化原油库存从而低价补入,又将促进油价的进一步下跌。

石油库存储备成为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应对石油生产国控制国际石油生产供给的主要手段,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通过国内石油库存储备增强其对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的调控能力。

二、金融投机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激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等生产要素需求不断增加。

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带动世界石油期货市场迅速发展,石油作为大宗商品也被世界诸多机构投资者纳入投资组合,在国际能源金融体系下,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将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影响国际石油期货价格,进而带动现货市场油价波动。

三、预期因素

预期因素是指人们的未来判断对当期行为的指导。

预期因素无法独立地直接影响经济,需要与其他影响因素结合产生间接影响。当人们预期未来世界石油生产供给紧缩时,将增加石油需求,反之石油需求减少,例如,世界主要产油国伊朗的核计划引发的市场担忧情绪引发石油需求的变动。

综上所述,不可再生的可耗竭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生产的重要基础性能源投入要素,从商品角度看,国际油价波动主要受到石油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基本面的关键作用,因此,世界石油生产与供给和全球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成为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核心因素。

同时,石油具备区别于普通商品的*治性和战略性等特殊属性,成为各国谋求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博弈工具,使得包括战略储备需求和投机需求等在内的对石油的特定需求成为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又一大核心因素。

1
查看完整版本: 结合国际石油市场,看国际油价的涨跌波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