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国漫,年出预告的时候,我就开始期待了。可说好的年底要播出,结果毛也没等着,然后,年没出得来,年也没出得来…一度以为没戏了,谁想到,最近猝不及防开始连载。B站开播首日,播放量就达到万,3集拿下了豆瓣9.1、B站9.9的高分:《大理寺日志》
公元年,大唐,东都洛阳。陈拾,一名20岁的乡下青年,不识字,一口河南话,木讷憨直。为了寻找失散的哥哥,独自一人来到洛阳闯荡。
阿里巴巴,一个来自大食(yì)国的胡人。大食国,也就是现在的沙特阿拉伯,这位是活脱脱的“沙特土豪”,靠着丰厚的家底,在洛阳买了房。中国话里透着一股孜然味儿,对考官八(大唐官话八级标准考试)有执念,可惜连考多年,死活过不了。
崔倍,世家大族之后,因牵连几次大案,亲属几乎全灭。从此,他就多了个特异功能:倒霉。
不仅自己喝凉水塞牙,别人靠近他,也会莫名其妙的摔倒、挨飞砖、遭雷劈…
这些不同身世背景的人,阴差阳错的,都来到了大理寺,任职杂役、评事、主簿…而最奇葩的是,他们共同的上司,大理寺少卿李饼,居然是一只大白猫!
表面上看,办公、查案与人无异,私底下,还有不少猫的特性。美瞳、蓬松毛发,萌爪,一样不少,行动矫健。每天掉毛,洗一次澡,把下水道都堵了。
怕水,一淋雨就生病…另外,每天药不能停,否则就会连心智都变成猫,进入暴走状态,上房揭瓦…
12集国产动漫《大理寺日志》于4月10日开播,目前更新了3集,豆瓣评分9.1。改编自漫画家R.C的同名彩色条格漫画。
原作从年开始连载,是一个半架空历史的作品。讲述唐朝武周时期,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大理寺内,众人的日常工作,以及在白猫少卿的带领下,应对奇案、冤案,乃至越陷越深的*治斗争。集搞笑、玄幻、悬疑于一体,这部漫画在豆瓣上评分也高达9.1。老实说,漫画并不能说完美,甚至部分情节有点低幼,有些梗分明是借鉴了周星驰喜剧。
致敬周星驰《食神》
但必须要说,动画的改编整体提升漫画的格调和审美。尽管故事并不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动画却花了很多心思,还原了盛唐的样貌。比如,当时是武则天执*时期,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洛阳城里,市井街头空前繁荣。
热闹的舞龙队,四处游走的货郎,坐地叫卖的小摊贩;沿街招揽顾客的店小二、挑选商品的妇人、玩着拨浪鼓的小孩;虔诚的僧侣、满脸胡须的西域商贩…短短几秒的画面,每一个场景中都有很多人,而每个人的发饰衣着清晰考究,更难得的是,他们都在动,而不是虚掉的背景板。
最惊喜的是,它完美复刻了唐朝的建筑。动画中呈现的洛阳定鼎门,与现实中由专家复原的城门楼,相差无几。
复建的定鼎门大理寺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唐代建筑的特点。
比如,转角处的昂,向外突出得非常明显(下图画圈的部位)。这是唐代建筑一大特色,宋朝之后,昂逐渐内收。
还有屋脊上的鸱(chī)尾,这是一种神兽,安放于建筑屋顶两头。唐代的鸱尾构建古朴大气,不如后世繁复。这些都被细致的做进了画面之中。
而到了晚上,这些建筑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有一轮明月之下的洛阳城鸟瞰…
还有老百姓放孔明灯,满城灯火…这样的大场面,在国产动画剧集里是不多见的。
除此之外,动画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如,女王的孔雀裙角;
烛光的颜色;
桌上的一碗秋葵炖豆腐…
幽暗的地牢里,墙角的蜘蛛网…这些画面,若不是按下暂停键仔细看,怕就是匆匆掠过,被忽略掉了。
《大理寺日志》的制作团队,我们并不陌生:好传动画。
年,好传动画的动画电影《大护法》在台湾金马奖获得了最佳动画长篇提名。电影上映时,乌鸦就撰文盛赞:即便是拥有全球最顶尖动画技术的好莱坞,也很难看到这样特立独行的动画作品。
因为它的画风,真的非常非常的中国。
《大护法》海报而这部《大理寺日志》,则是把中国风进一步发扬光大。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得仔细,第一集里还能找到大护法的彩蛋。
《大理寺日志》从漫画阶段就由好传动画参与,漫画作者R.C也是动画版的编剧之一。据说,为了做出这样精美的作品,制作团队研究了大量关于唐朝建筑、风物、服饰等相关资料。他们邀请了《唐朝穿越指南》作者森林鹿担任顾问,天津大学古建研究院为学术参考。
团队还跑到洛阳去实地采风,体验当地独有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甚至还观察了当地的方言和气侯变化。这样较真考究的工作,才得以把盛唐风俗、建筑文化融入动画作品中,做到了一丝一毫都贴近史实。
由于原作是条漫,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但中间缺乏连续性。从漫画到动画,改编上调整了原有的顺序,让情节看起来更有悬念,同时加了很多精美的过渡画面。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集结尾,还有个定格动画小剧场,用来科普一些唐朝小知识。如,采茶、烹茶、饮茶…
茶杯,茶盘、座椅、卷宗…这些细节,也太好评了吧!
总所周知,定格动画就是个天然碎钞机,几秒钟的画面,搭布景,做道具,再拍…天知道这要烧多少钱,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如此精心打磨的作品,背后是巨大的人力时间成本。当年的《大护法》,从开始创作到登陆院线,花了整整3年时间。
这部《大理寺日志》则在《大护法》经验基础之上,继续“三年为一个创作周期”的模式。好传动画创始人尚游,在采访时坦言:一个作品的孵化要三年左右,但是三年后市场喜欢什么、流行什么都是未知的,这是很冒风险的做法。
但团队依然不愿妥协,产出那些粗制滥造、迎合市场,能快速收割的作品。他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充分,我们面对观众的时候是真诚的。
《大理寺日志》一集一百多个镜头,每一个镜头又有上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需要由一个个体去完成的。这个环节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一千个工作。
创作者随便画一笔,就能省很多很多时间,认真画一笔,就会费很多很多时间。从一个细节上看,差别是不大,但是当无数个细节组在一起的时候,观众的整个观看体验就会很不一样。
《大理寺日志》无特效画面上特效以后只要稍微做点功课,就知道我们中国动画人的处境有多么艰难。几乎每一个爆款,在诞生之前,都遇到过快要撑不下去了的窘况。《请吃红小豆吧!》的主创,是几个不愿意去游戏公司挣快钱的“傻瓜”,秉着“这次不红,就没有以后”的决心,去做这部动画,团队里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我的三体》的团队,最初不过是一群《三体》书粉,做动画一分钱没有,全凭爱发电。每一集结尾,导演都在招募志愿者:剪辑、画师、配音…打响知名度后,才拿到了投资。
当年《大护法》的制作之路也不轻松,因为缺乏资金,主创人员不得不在外网上开启众筹,之后又在国内进行众筹,这才解决了资金问题。
电影结束后庞大的众筹鸣谢名单而这部《大理寺日志》,也是依靠众筹才完成的。
在中国做动画,技术好,创意好,似乎都在其次,能活下来才是王道。
就连《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也说:我们投资不多,但想做的特效又是特级的。我们所有外包公司,都是亏本来做的。
《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曾说:
如果没有举国体制,就不会诞生《大闹天宫》这部经典动画,这部动画当年花了四年之久,并且耗费了巨资,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完全没有省钱的观念,这在如今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也无法回到计划经济的年代,也远远达不到日本动漫产业的成熟程度,中国动画还是一个小朋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这些作品还不够完美,我还是想向大家推荐。
我们做梦都想看到国漫的崛起,而为之努力付出、精益求精的中国动画人,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