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七千人的远洋舰队,在今天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编制。
以今日海*实力最强的美国而言,其在全球称霸引以为傲的大型航母战斗群,由1艘核动力航母,1艘导弹巡洋舰,2-3艘驱逐舰,1艘攻击型核潜艇,1艘快速支援战斗舰组成,总装备兵力大约至人。
因此在年前,茫茫大海上出现这样一支相当于四个航母战斗群一齐出动的舰队,其阵势可想而知。
不过,这支遮天蔽日的舰队远涉重洋并不是外出征战,而是为了舰队总指挥的梦想,他一生的夙愿。这位已经60岁的老人,从他34岁起就肩负着隐秘而艰巨的使命一次次漂泊于大海之上,六次的远洋航行,早已耗尽了他全部的精力。他出海的任务是无法昭示于天下的,所以是否完成,其实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就在他完成第六次远航归国不久,交给他这项任务的皇帝已经龙驭宾天,他的使命即使没有达成,也已随着先皇离世而终结了。
但是,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他出海的目的地还始终没有到达,这是他一生的遗憾。因此,他仍然恳请新皇批准了他的第七次出海:某种意义上,这是他卸下包袱,从头再来的决绝之行。
这一次的舰队规模和他26年前第一次远洋相同,宝船61艘,*士船员仆从两万七千余众齐聚金陵港口,向着梦想的目标再度出发。他已早有预感,这将是他生命的终结,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归宿。
2人的大型远洋舰队模拟图。
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复制模型。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达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美国海*航母编队。
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终抵天方,得偿平生所愿的事迹,是在历史上有争议的。
无论郑和最终是否真的抵达了他心目中的圣地,第七次下西洋以去圣地朝觐为主要目的确实合乎情理。郑和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对穆斯林“五功”之首的朝觐一直念兹在兹,引为平生憾事。在他已风烛残年时日无多,在出海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任务已告终结的时候,再最后奋力一搏,力求功德圆满,也不枉他三十年的海上漂泊生涯了。
他要去的天方就是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城。
丁丁在开罗险些被制成木乃伊之后,在大海上漂泊、沙漠里跋涉,误打误撞地来到的城市就是麦加。这个城市的名字只在黑白旧版的《法老的雪茄》中出现,彩色新版已经删去了它的名称,只说是一座“如同电影布景般”的典型伊斯兰城市。
旧版中说这座城市不允许欧洲人居住,是埃尔热的一个错误,事实上,麦加的入城规则是非穆斯林禁入。在英文版中丁丁化名阿里巴依(AliBhai),法文版中的化名是Beh-Behr。前者更像典型的阿拉伯名字。又是经历了刑场枪决的生死一线后,丁丁逃出了麦加。
《法老的雪茄》这个故事的地域跨度实在太大,因此在每个地方都着墨有限,丁丁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在仓皇中结束,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偏爱阿拉伯文化的埃尔热还会让丁丁多次到阿拉伯半岛来游历,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郑和七下西洋的路线图。注意到他的第七次远航路线,最远点是深入红海的天方(麦加)。
坐落在山坳里的麦加城。
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天房朝觐的景象。
逃出麦加的丁丁。
不过丁丁第一次到中东的经历虽然紧张而短暂,但那个时间是值得注意的:出版《法老的雪茄》的年,或者说20世纪30年代,对于阿拉伯半岛而言,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今天提起中东,提起西亚,提起阿拉伯半岛,恐怕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迪拜的人工岛屿,阿布扎比的顶级酒店,是阿联酋航空的豪华服务,是酋长王子们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
今天的中东的确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区,这一切当然都是因为石油。
但是,在没有石油,或者石油没有用处的年代,这个万平方公里土地整个被荒芜的沙漠所覆盖的半岛,曾是最贫瘠的地方。这个全年降水量只有毫米左右(中国北部较干旱的省份,年均降水量也在毫米以上)的地区,其实非常不适宜人类生存。
在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长达1多年的贫穷岁月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没有外人觊觎,没有殖民者侵略,也没有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发动的战争和掠夺。原因当然很简单,这里一贫如洗,只有无际的*沙,和灼人的烈日。
因此,这个巨大的半岛始终是平静甚至死寂的,直到地下喷涌出黑色*金的那一天的意外来临。
阿拉伯半岛地形图--几乎没有绿色的万平方公里。
阿拉伯半岛的典型地貌。
迪拜的人工岛,七星级帆船酒店。
阿布扎比皇宫酒店。
阿拉伯地区有个传说:古代贫穷的阿拉伯人向先知抱怨,我们如此虔诚地信奉真主,为什么真主让我们过着这样困苦的生活?先知指着他们伫足的沙漠,告诉他们:这里遍地都是*金,但当这些*金出现的时候,你们的生活将再无宁日。
难以考证这个传说是不是后人的杜撰附会,但这个传说的确就是近一百年来阿拉伯半岛的生动写照:这片土地上的人,从终日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赤贫,一跃成为对任何挥霍奢侈已经失去新鲜感的土豪;而这片土地,从无人问津变成了兵戈不息。这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深藏的黑色*金。丁丁的仓促到访,居然在无意中见证了这里最后的安逸和宁静。
年,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巴林岛上发现了第一处油田。经过其后的缓慢勘探,年,沙特阿拉伯发现了储量巨大的油田,也就是从那时起,阿拉伯半岛永远失去了平静。
石油工业--如今阿拉伯半岛几乎唯一的工业形态。
石油来了,平静走了。
利益,永远是国际*治、外交、*事的那些口号与面纱下的丑陋本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区域的兴衰起落,争执与对抗,无论有千种说辞万般掩饰,文化的、宗教的、风俗的,甚至是人权的、人性的、人伦的,背后的根本都是利益二字。记得自己几年前曾在一段微博中写过:从不相信有和利益无关的战争,无论是“拯万民于水火”,还是“奉仁义而讨逆”。
阿拉伯半岛地下的宝藏显现于世,给那里的民众带来了什么,恐怕要到最后一滴黑色黏液干涸的时候才能有定论了。确实很多人因此过上了极度富庶的生活,但也因此丧失了生活的信念,很多人因此目睹了丑恶与偏狭,也因此埋下了仇恨与杀戮的种子。这些闹剧、悲剧与惨剧每时每刻都在围绕这片土地的世界上上演,而且丝毫没有散场的迹象。是耶非耶,无从勘断。
伊拉克战争的战场。
伊拉克战争结束十年后,年的巴格达街头。
由利益引起的仇恨,进而激发的杀戮恐怕难以休止。
年的丁丁虽然经历了很多险情,但仍然可以说他是幸运的,那时的丁丁与埃尔热都不知道世界即将天翻地覆,丁丁的东方之行还在向着他最初预期的方向继续,又一次驾驶飞机的丁丁,飞到了另一个神秘而诡异的地方,他在那里会遇到新的麻烦,但也会弥补从前的错误。
丁丁在酋长的帐篷里见证了阿拉伯半岛最后的宁静。这幅图中有一个彩蛋:酋长说自己是丁丁历险的忠实读者,让仆人拿来的书居然是《月球探险》,而这本书要在《法老的雪茄》出版的20年后才会问世。
丁丁的阿拉伯造型,穿越沙漠来到麦加。